[发明专利]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46066.4 | 申请日: | 201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4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米田笃彦;清水康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G01L3/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在车辆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是一种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的装置,通过操纵转矩传感器检测出从方向盘向旋转轴传递的操纵转矩,将电动马达对应于该检测出的操纵转矩而产生的附加转矩经减速机构传递给旋转轴。这样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例如公知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与方向盘连结的输入轴;与齿轮齿条机构连结的输出轴;连结输入输出轴间的扭杆;检测与输入输出轴之间的相对扭转角对应的操纵转矩的操纵转矩传感器;产生与操纵转矩对应的附加转矩的电动马达;以及将附加转矩向输出轴传递的减速机构。减速机构是由在电动马达的马达轴上设置的蜗杆(worm)以及在输出轴上安装的蜗轮(worm wheel)构成的、蜗轮传动(worm gear)机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一般的组装顺序如下所述。需要说明的是,在输出轴中,将与齿轮齿条机构连结的一方称为“输出轴的下方”。
首先,将蜗轮及与其相邻的第一轴承从下方压入输出轴。
接着,为了防止蜗轮及第一轴承相对于输出轴的脱落,从下方将铆接环插入输出轴,并铆接。
接着,组装输入轴、输出轴、扭杆、操纵转矩传感器、蜗轮等而得到“部分组装品”(包括操纵转矩传感器的中立位置的调整)。
预先在用于收纳部分组装品的外壳的下端安装第二轴承。接着,从上端的开口将部分组装品插入外壳。然后,将输出轴的下端部嵌合于第二轴承,并且将第一轴承嵌合于外壳。
接着,从外壳下端的开口向外壳插入螺母,将该螺母拧入输出轴的下端的螺纹。如此,可以安置输出轴和第二轴承。其结果是,外壳可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支承输出轴。
接着,用帽堵住外壳下端的开口。
最后,组装蜗杆及电动马达,在外壳上组装操纵转矩传感器及盖,完成组装作业。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零件数量多,组装工时数多,因此,在提高生产率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可从一方将全部的构成零件收纳、安装在外壳中。在专利文献2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组装顺序如下所述。
首先,在旋转轴上预先安装蜗轮及第一轴承,并且在外壳的下端预先安装第二轴承。在蜗轮上开设在轴向上贯通的作业用开口。
接着,将用于将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外壳上的固定圈(固定部件)从上端的开口插入外壳,暂时配置在蜗轮的配置位置附近。
接着,在蜗轮的作业用开口中插入夹子状的工具,将该工具的前端卡挂在固定圈的作业孔,缩小固定圈的直径。
接着,将组装有蜗轮及第一轴承的旋转轴从上端的开口插入外壳。然后,将输出轴的下端部嵌合于第二轴承,并且将第一轴承嵌合于外壳。
接着,使固定圈的位置配合于外壳的固定圈嵌合槽的位置,之后,从固定圈的作业孔卸下工具。
由此,完成旋转轴相对于外壳的组装作业。
但是,在专利文献2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外壳上安装旋转轴、轴承及固定圈时,这些部件、安装位置被蜗轮遮挡,因此,作业者不能清楚看到。而且,由于要通过蜗轮的作业用开口来操作夹子状的工具,因此组装作业需要高度的熟练度。因此,在提高生产率方面有更大的改良余地。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由磁致伸缩式转矩传感器构成操纵转矩传感器。为此,旋转轴具有因为施加于该旋转轴的操纵转矩而磁特性变化的磁致伸缩膜。在该专利文献3公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相对于外壳从一方收纳、安装全部的构成零件。但是,当将旋转轴及嵌合于旋转轴的轴承配置于外壳的固定位置,并用固定部件(固定圈等)将该轴承的外圈固定于外壳时,这些部件或安装位置被蜗轮遮挡,因此作业者无法充分看到。在提高生产率方面有更大的改良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9-309447号公报(参照图9~图10)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11-105721号公报(参照图1~图3)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8-58108号公报(参照图3、图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生产率的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60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正极活性物质以及锂二次电池
- 下一篇:遥控LED照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