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产异戊二烯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5682.8 | 申请日: | 201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5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R·J·加特赛德;S·R·克莱因迪恩斯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姆斯科技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04 | 分类号: | C07C4/04;C07C1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进;艾尼瓦尔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产 异戊二烯 方法 系统 | ||
背景
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一般性地涉及2-甲基-2-戊烯和异戊二烯的生产,更具体地,涉及使用混合C4流来生产2-甲基-2-戊烯,随后将2-甲基-2-戊烯转化为异戊二烯。
2-甲基-2-戊烯为在蒸汽裂化流出物中发现的在低浓度下的产物。由于存在许多接近沸点的C5和C6烯烃异构体,使得以显著体积回收困难和昂贵。
由美国专利号US 6,538,168已知,由C4烃流生产C5/C6烯烃。C4烯烃的初始复分解反应产生C2-C6烯烃和丁烷的混合物。在美国专利号US 6,538,168所描述的一个实施方案中,C2-C6烯烃混合物在多级蒸馏过程中分馏,以得到含有C2-C4烯烃和丁烷或者含有C2-C3烯烃的低沸点馏分A、含有丁烯和丁烷的较高但仍为低沸点馏分B、含有戊烯和甲基丁烯的中间沸点馏分C以及含有己烯和甲基戊烯的高沸点馏分D。在一些情况下,C5和C6烯烃通过分馏彼此分离。在其中描述的实施例3中,产物流含有99.5wt% 3-己烯。1-丁烯转化率为91wt%,2-丁烯转化率为50wt%。在复分解之前,将异丁烯除去,使得用于复分解的反应物流仅含有2.0%异丁烯。在这种情况下,2-甲基-2-戊烯的浓度低(<1%)。
其他已知的方法由丙烯生产2-甲基-2-戊烯。涉及使丙烯二聚以形成甲基-戊烯和二甲基-丁烯的方法描述于美国专利号US 3,686,352。然而,使用丙烯作为反应物形成2-甲基-2-戊烯时,原料成本高。
异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为1,4-聚异戊二烯的前体,1,4-聚异戊二烯为天然橡胶的合成型式。异戊二烯常规由石脑油或更重的油的蒸汽裂化的流出物的C5馏分回收。将蒸汽裂化装置C5流送至溶剂萃取过程,该溶剂萃取过程通常使用丙烯腈作为溶剂。该路线由于存在也通过溶剂被选择性除去的环戊二烯而复杂化。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Goodyear Tire and Rubber Company开发了用于将2-甲基-2-戊烯转化为多种烃的方法,所述烃主要为异戊二烯、甲烷和异丁烯。2-甲基-2-戊烯可随后在热解反应器中裂化,以形成异戊二烯和其他产物,如在“Factors Affecting Methyl Pentene Pyrolysis(影响甲基戊烯热解的因素)”,Frech等人,ACS Symposium Series,1976)中所描述的。产物包含甲烷、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丁烯和C6二烯。反应在600℃或更高的温度下发生,并且在高稀释下发生,以避免异戊二烯聚合。Goodyear方法使用H2S和NH3的混合物或HBr作为均相催化剂,以促进在热裂化反应中异戊二烯的选择性。使用HBr的Goodyear测试显示由2-甲基-2-戊烯的单程产率为54.5%mol异戊二烯。随后可通过使用萃取蒸馏将异戊二烯与该混合物分离。该研究讨论于Lloyd M.Elkin,Isoprene(异戊二烯),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Process Economics Report No.28(斯坦福研究所过程经济学报告第28号,第60页),1967。
备选的异戊二烯生产路线为使异戊烯(甲基丁烯)脱氢。脱氢步骤已由Air Products使用他们的Catofin方法在工业上实践。异戊烯通常通过使C5产物流蒸汽裂化而回收。然而,在那些情况下,该方法由于存在环戊二烯而复杂化。C5产物流需要选择性氢化以除去二烯,二烯会快速污染脱氢催化剂。脱氢步骤也非常昂贵,需要真空操作和显著的资本费用。异戊烯也可通过丁烯和丙烯的复分解而形成,如在Ind.& Eng.Chemistry Prod.Res.Develop.,第10卷,第1期,1071,第46页)中所描述的。如上所述,这些异戊烯可随后脱氢成为异戊二烯。
有用的是开发一种方法,其导致由混合C4烯烃流生产2-甲基-2-戊烯的产率高,以及丁烯转化率高。2-甲基-2-戊烯可随后用于生产异戊二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姆斯科技公司,未经鲁姆斯科技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56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内透镜
- 下一篇: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