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45679.6 | 申请日: | 201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4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正明;佐藤刚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佐藤正明 |
主分类号: | B63B1/38 | 分类号: | B63B1/3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摩擦阻力 降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使在船舶的吃水线以下的船舷及船底的接水面和海水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降低的手段,主要已知用微小气泡(micro bubble)覆盖船底是有效的,提出了各种气泡产生装置或摩擦阻力降低装置(以下,由摩擦阻力降低装置为代表)。这样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虽然重点在于如何使大量的微小气泡产生且能够广泛地覆盖船底,但是,也研讨了使船舶的占有面积小,或构成为不需要其他动力源的情况。
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加压空气从船舷向着斜后方比船速更慢地吹出而使微小气泡产生的船体摩擦阻力降低方法。用于将加压空气从船舷吹出的具体的加压空气送给装置是不清楚的,图中未显示(专利文献1的第0012、0013段)。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公开了使气水混相流体或气泡水混合流体喷出的船体摩擦阻力降低装置。专利文献2的气水混相流体通过剪切方式(专利文献2的第0012段)而生成,专利文献3的气泡水混合流体通过使加压气体从微细孔喷出至海水并进行剪切的方法(专利文献2的权利要求19、权利要求20)而生成。另外,专利文献4或专利文献5提出了将空气引导至形成于船底的负压处并使微小气泡产生的摩擦阻力降低船。直至负压处的空气的引导,不需要其他动力源,而是基于自然吸引(例如专利文献4的第0016、0017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7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187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7-156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07998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0680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摩擦阻力降低方法,存在着为了使微小气泡产生而需要其他动力源的问题。与此相对的是,专利文献4或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摩擦阻力降低船中的方法,为了使微小气泡产生而不需要其他动力源。但是,在船底从吃水线达到10m~20m的大型船舶(例如油轮等)中,难以通过自然吸引而将空气引导至船底,结果,考虑需要压缩机等动力源。
于是,关于船舶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作为第一课题,以不是通过将加压空气相对于海水吹出而使微小气泡产生,而是通过利用船舶的推进力自身而使微小气泡产生为目的进行了研讨,作为第二课题,将以使微小气泡产生的过程本身不受海水的水压的影响的方式输送充分必要的微小气泡至船底作为目的进行了研讨,作为第三课题,以构造简单,设置成本和运用成本低廉为目的进行了研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研讨的结果所开发的装置,是在送水管设置轴线比吃水线更位于上方的迂回送水管并在前述迂回送水管设置喷射器的船舶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所述送水管将在吃水线以下的船头设置的海水的取水口和比前述取水口更设于后方且在吃水线以下的船舷(以下,仅仅标记为船舷)或船底设置的海水及微小气泡的喷出口连结。本发明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通过将由于船舶的前进而从送水管的取水口自然地流入的海水送入轴线比吃水线更位于上方的迂回送水管,从而在大气压下使空气混入海水,即,以不受喷射器中的海水的水压的影响的方式使大气压下的空气被大量地吸引而混入海水,为了覆盖船舷或船底而使充分必要的微小气泡产生。
这样,本发明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使海水由于船舶的前进而从取水口流入送水管,使空气由于前述海水的减压而被吸引至海水并使微小气泡产生,然后就那样地使海水和微小气泡从喷出口喷出,因而在微小气泡的产生时不需要用于对空气加压的其他动力源(解决了第一课题)。另外,由于通过以不受海水的水压的影响的方式使大量的空气混入海水,从而使微小气泡产生,因而能够将充分必要的微小气泡输送至船舷或船底(解决了第二课题)。而且,本发明的摩擦阻力降低装置是仅在连结取水口和喷出口的送水管的中途设置迂回送水管且在前述迂回送水管设置喷射器的简单的构成,设置成本和运用成本也变得低廉(解决了第三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佐藤正明,未经佐藤正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56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