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扣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42797.1 | 申请日: | 201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6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A·海默尔;R·尼霍夫;S·范威利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顿工业(荷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32 | 分类号: | H01H71/32;H01H71/74;H01H7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胡强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接地漏电检测器的用以关断机构或负载的脱扣机构。
背景技术
接地漏电检测器是安全装置。无论何时检测到有接地漏电,都要就关断电路中的电流的意义上断开该电路,所述电流由于在本不应该有电流的其它电气元件中存在电流或者由于有人在用因系统功能失常而通电的导体材料操作而导致故障如毁坏。
人们希望缩小脱扣机构的尺寸或体积,以便也能缩小装有脱扣机构的接地漏电检测器。这样一来,可以在预定空间如用户单元内安装更多的接地漏电检测器,就能对相关电路和/或其周围人员提供更多可能的保护。
众所周知的是,磨损铁屑沾染接触表面并因而使磁性劣化。在脱扣机构中,这会导致不希望有的效果。作为另一个污染源,灰尘通常来自环境。带有较大壳体体积的脱扣机构具有多个大的磁体,这些磁体一般有较大的磁场。较大的磁场对吸引铁颗粒到脱扣机构内有较大的影响。大的壳体体积也导致多个较大的壳体开口,于是,污染颗粒(比如来自接地漏电检测器的活动部分的灰尘、铁粒子)进入脱扣机构的壳体并影响电气性能或可能使致动器的活动部分卡住的可能性也越高。例如在FR2897979中,其目的是通过提供附加柔性体以在致动器的芯体或活塞与定子之间的接触表面上防止污染的干扰。该活塞已从致动器壳体的开口向外伸出,以容纳在壳体外的、围绕该活塞的释放弹簧。该柔性体覆盖释放弹簧并以这种方法密封壳体中的开口。为了在复位该致动器时抵制该柔性体的阻力,围绕活塞外端设有另一个复位弹簧。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传感器线圈产生的并由电子器件传送的致动信号一般是不可调的。这意味着,如果需要调谐致动器的脱扣电平,则只能通过改变永磁体所产生的磁场来完成,就需要进入脱扣机构内。
由于这些致动器是螺线管,这带来另一个缺点,即为了获得特定的优化电磁性能,由FeNi 50-50制造传统的螺线管线圈芯体和定子部分。该材料具有所需的磁性能(即低磁场阻抗),但是其缺点是非常昂贵。
本发明寻求解决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还寻求解决传统的接地漏电断路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扣机构。优选实施例可以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封闭的壳体保护了在壳体内的致动器活动件免受进入致动器的磨损铁屑和灰尘颗粒的影响。该壳体还容纳致动器,该致动器仅有一个用于销运动的开口。这种所谓的脱扣机构开口容纳有塑料支承,并因销在圆形腔室内的线性运动以及同样为圆形的销形状所带来的好处而可使该脱扣机构开口缩减到最小。这两者的贡献都导致小的尺寸。
致动器的线圈芯体和定子部分由铁制成,这与目前普遍采用的昂贵FeNi合金材料不同。
通过将永磁体放置在封闭壳体底部的有利部位上,使磁性表面远离积聚的磨损铁屑。
本发明的脱扣机构的体积仅为现有技术的约三分之一。本发明的脱扣机构的较小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优势,比如尽可能小的脱扣机构开口或者在现有技术的相关部分中描述的较小磁体。而且,体积减小会允许使用更小巧的、结合有脱扣机构的断路器。
但是,本发明所选的设计可以容易地适合减小或增加的应用尺寸,这会带来不同的规格参数,比如需要不同的脱扣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壳体配设有可位移的环形件。改变环形件的位置就会改变在壳体内的磁场和磁饱和度。于是,可以从脱扣机构的外侧调整脱扣机构的销和盘之间的磁吸力。换言之,可以使用环形件来校准在脱扣机构内作用的磁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线圈芯体材料是铁,与常用的FeNi 50-50相比,其成本划算。
附图说明
图1是接地漏电检测器的脱扣机构的正视图。
图2是脱扣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示出在底部具有永磁体的致动器。
图3是本发明脱扣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包括致动器100和柱形壳体2的脱扣机构1被连接到电路上并检测是否有不期望的接地漏电电流。壳体2一般呈杯型并具有柱形壁2a、开口端和底部2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顿工业(荷兰)有限公司,未经伊顿工业(荷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27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