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蝶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9733.6 | 申请日: | 201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5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尾崎义人;释迦郡昭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有机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K1/226 | 分类号: | F16K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蝶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化学工厂、上下水道、农业、水产等的配管线路的蝶阀,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蝶阀,当蝶阀关闭时,在由于流体压力而在阀体产生挠曲的情况下,该蝶阀可以防止产生阀体内部泄漏及阀杆部泄漏,并且提高将阀座环及阀体安装在阀主体的组装性,该阀体内部泄漏是指流体漏入阀体的阀杆孔与阀杆之间的间隙内,该阀杆部泄漏是指流体漏入阀座环的通孔与阀杆之间的杆密封部内。
背景技术
如图11至图13所示,通常,现有的树脂制的蝶阀具有:中空筒状的阀主体101;嵌合安装在阀主体101的内周面的环状的阀座环102;贯穿阀座环102并且支承于阀主体101的阀杆103;使阀杆103贯穿阀杆孔104并且支承于阀杆103的阀体105,通过阀杆103的旋转使阀体105旋转而使其压接或离开阀座环102,从而进行流体的流路的开闭操作。
在该情况下,如果不能使阀杆103与阀座环102充分地密封,由于在施加高流体压力的状态下连续地进行开闭,因此有可能产生如下问题:流体从阀座环102与阀杆103之间的杆密封部106泄漏,并且泄漏的流体进入阀座环背部107即流入阀座环102与阀主体101之间并滞留,阀座环102向内径方向鼓起而使内径缩小,从而有可能导致操作转矩上升、阀体105不能关闭。
另外,对蝶阀而言,随着孔径的增大,因阀关闭时所施加的流体压力,阀体105的挠曲(参照图12)增大,由于该挠曲,被施加流体压力的上游侧(图12中的左侧)的阀体105的外周缘108向内径方向拉伸,导致通常被压接的上游侧的阀体105的外周缘108与阀座环102分离,从而产生间隙109(参照图13),流体可能从该间隙109漏入阀杆孔104与阀杆103之间的间隙110。
这时,即使流体漏入阀杆孔104与阀杆103之间的间隙110,因为在未施加流体压力的下游侧(图13中的右侧),阀体105和阀座环102牢固地压接而被密封,所以流体未从阀泄漏,但是可能产生流体腐蚀阀杆103的问题,特别是在流体是腐蚀性流体的情况下,腐蚀性流体腐蚀金属制的阀杆103,存在可能降低阀的耐久性或使阀破损的问题。另外,在流体是浆状流体的情况下,除了腐蚀以外,由于浆状流体中的颗粒而引起工作不良或剧烈的磨损,存在可能严重降低阀的耐久性的问题。
专利文献1公开了解决上述现有蝶阀的问题即解决流体从杆密封部106及间隙110泄漏问题的蝶阀。如图14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蝶阀是使用衬套210的蝶阀,该衬套210在蝶阀的杆密封部201外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中间设置有台阶202,将从台阶202到一端的部分作为大径部203,将从台阶202到另一端的部分作为小径部204,在台阶202的面上设置有朝向小径部侧的端部隆起并沿周围方向延伸的环状突起205,将环状突起205作为与阀座环206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在大径部203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其固定在阀主体207的凸缘208,将小径部204的外周面作为向阀体209滑动的滑动面,上述结构的效果是,通过将衬套210的凸缘208固定在阀主体207,环状突起205与阀座环206的外周面抵接,从而能够容易且切实地防止在流体流路内流动的流体从阀杆211的周围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3810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在阀杆211部使用衬套的蝶阀,在阀主体207内嵌合安装阀座环206,并且在阀座环206内安装阀体209后,使衬套210从小径部204插入阀主体207的上下的通孔212,之后,插入阀杆211,之后再使小径部204进入阀体209内,使环状突起205与阀座环206的外周面抵接,利用螺栓使大径部203的凸缘208与阀主体207联接而被组装。
这时,为了使小径部204顺利地插入阀体209,需要使阀主体207及阀座环206的通孔212、214与阀体209的嵌合孔215的中心对齐,但是,因为通常阀座环206的外径形成为稍大于阀主体207的内径,并且阀体209的外径形成为稍大于阀座环206的内径,所以当在阀主体207嵌合安装阀座环206时或在使阀体209进入阀座环206内时,需要使阀座环206弯曲或者被挤压变形,不容易一边使通孔212、214与嵌合孔215的中心对齐一边组装,从而存在很难进行组装和微调整的问题。特别是,因为部件为金属制造,随着孔径的增大而部件的重量也变重,所以存在导致劳力和组装时间过大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有机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旭有机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97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