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回收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33355.0 | 申请日: | 201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0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超辉·陈;李猛;迈克尔·史密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斗山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D1/02 | 分类号: | F22D1/02;F22D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周靖;郑霞 |
| 地址: | 英国斯特拉***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模块 | ||
1.一种用于在蒸汽产生过程中从蒸汽发生器的废烟道气进行热回收的模块,包括:
(a)烟道气出口管道,其界定从蒸汽发生器的烟道气出口到烟道气管道第一接头的烟道气流动路径;
(b)第一烟道气管道,其界定从所述第一接头到第一空气加热器的第一烟道气流动路径;以及
(c)第二烟道气管道,其界定与所述第一烟道气管道平行的从所述第一接头到至少两个过程液体省热器的第二烟道气流动路径,所述至少两个过程液体省热器包括至少一个高压省热器和至少一个低压省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加热器至少包括交流换热式气体空气加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加热器至少包括交流换热式气体二次空气加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一次空气加热器,所述一次空气加热器包括至少一个过程液体热交换器以在所述一次空气流与所述过程液体之间交换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其中,所述过程液体是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其中,所述过程液体是蒸汽发生器的给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其中,所述过程液体是将通过所述蒸汽产生过程的所述蒸汽发生器处理的所述给水流的一个或多个滑流。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过程液体管道,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过程液体管道界定用于将过程液体从给水流引导到所述过程液体省热器的一个或多个流动路径。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过程液体管道,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过程液体管道界定用于将过程液体从所述过程液体省热器引导到给水流的一个或多个流动路径。
10.一种蒸汽产生系统,包括诸如锅炉的蒸汽发生器和根据任何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烟道气热回收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产生系统,包括用于将过程液体从蒸汽发生器给水流引导到所述过程液体省热器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流动路径以及用于将过程液体从所述过程液体省热器引导到所述蒸汽发生器给水流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流动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蒸汽产生系统,还包括:
(d)第三烟道气管道,其界定从所述第一空气加热器到第二接头的烟道气流动路径;
(e)第四烟道气管道,其界定从所述过程液体省热器到第二接头的烟道气流动路径;
(f)第五烟道气管道,其界定来自所述第二接头的烟道气流动路径;以及
(g)下游过程流体热交换器,其在所述第五管道的所述路径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蒸汽产生系统,还包括使用所述下游过程流体热交换器来将热提供给以下之一:所述一次空气流、所述二次空气流或两者。
14.一种用于从蒸汽发生器的废烟道气回收热的热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将从蒸汽发生器排出的烟道气分为两个流;
(ii)将第一流供给到第一空气加热器中;
(iii)将第二流供给到包括至少两个过程液体省热器中,至少一个高压省热器和至少一个低压省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定义的模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加热器至少包括交流换热式空气加热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第一空气加热器和所述过程液体省热器之后合并所述第一流和所述第二流以形成合并流,所述合并流随后与以下中的一种进行热交换:所述一次空气流、所述二次空气流或两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加热器是二次空气加热器,且所述方法包括另外的步骤:使过程液体通过一个或多个一次空气热交换器以在所述一次空气热交换器中将热从所述过程液体交换到所述一次空气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斗山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斗山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335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