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支化低聚或聚合化合物的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1864.X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1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G·赫特;M·哈贝雷希特;Y·福格尔;F·J·洛佩兹比利亚努埃瓦;B·布鲁赫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676 | 分类号: | C08G63/676;C04B24/26;C04B24/28;C08F283/01;C08G8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秋林;刘金辉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支化低聚 聚合 化合物 混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混合物,其包含:
(A)至少一种水凝或潜在的水凝粘合剂,
(B)至少一种可通过使如下组分反应而得到的共聚物:
(α1)至少一种具有至少一个选自COOH基团、磺酸基团、腈基团、羟基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的烯属不饱和共聚单体,或
(α2)至少一种具有至少一个选自COOH基团、磺酸基团、腈基团、羟基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的烯属不饱和共聚单体的至少一种(共)聚合物,与
(β)至少一种可通过使如下组分反应而得到的低聚或聚合化合物:
(a)至少一种烯属不饱和二-或多羧酸或其酐或酯,与
(b)至少一种至少三官能醇,和
(c)至少一种通式I化合物:
其中变量各自如下所定义:
R1选自C1-C4烷基和氢,
A相同或不同且选自C2-C6亚烷基,
n为4-40,和
(d)任选至少一种每分子具有至少一个COOH基团或至少一个醇OH基团的其它化合物。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制备本发明混合物的方法及其用途。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可通过使如下组分反应而得到的低聚或聚合化合物(β′):
(a)至少一种烯属不饱和二-或多羧酸或其酐或酯,与
(b)至少一种至少三官能醇,和
(c)至少一种通式I化合物:
其中变量各自如下所定义:
R1选自C1-C4烷基和氢,
A相同或不同且选自C2-C6亚烷基,
n为4-40,
(d)任选至少一种每分子具有至少一个COOH基团或至少一个醇OH基团的其它化合物,
其中至少三官能醇(b)选自可用环氧烷(e)烷氧基化的C3-C8三元醇,所述环氧烷(e)选自C3-C6环氧烷,
以及一种制备本发明聚合或低聚化合物(β′)的方法。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共聚物(B)。
大量混合物可用作建筑材料。为此,将水和水凝或潜在的水凝粘合剂与一种或多种例如改善流动性或依赖于时间的吸水性能的助剂混合。所用助剂可以为有机聚合物如聚丙烯酸酯。还已提出使用由其它应用如尿布已知的超吸收聚合物(超吸收剂)。
一般将超吸收剂理解为指可通过合适烯属不饱和乙烯基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和用于干燥所得共聚物的随后措施而得到的交联、高分子量、阴离子或阳离子聚电解质。当与水或含水体系接触时,形成具有溶胀和吸水性的水凝胶,其可吸收粉状共聚物重量的数倍。将水凝胶理解为指基于亲水性但水不溶性聚合物的含水凝胶,所述聚合物为交联的并因此作为三维网络存在。
用于卫生产品如尿布中的超吸收剂应非常快地吸收湿气;否则,它们会渗漏且不会出现所需效果。
然而,对于在建筑化学品领域中,尤其是在干灰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这意味着早在混合相(将干灰浆混入水中)期间就已达到了超吸收聚合物的完全吸收能力,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不需要的;混合水因此不再可用于稠度(流变)的调整。存在干灰浆(例如作为接缝灰浆)或混凝土(预制混凝土组件的生产)的一些应用,其中在将它们引入接缝或预制组件的模具中以后,粘度的急剧上升是需要的(在下文中称为流变跃变)。接缝灰浆应容易引入接缝中,而它最终应在接缝中为硬且尺寸稳定的。用于预制组件工业的混凝土应容易引入模具中,但然后非常快地具有固体稠度,以便可快速脱模。
一般而言,用水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粘度取决于水泥基体的水含量。水含量通过水/水泥值描述。该值越高,建筑材料的粘度越低。关于已提到的水凝胶,通过吸水而由超吸收共聚物形成的水凝胶应具有最小水溶性组分含量,以便不会不利地影响建筑材料混合物的流变性能。
建筑材料混合物中另一问题是随时间开始的析水;即水从混合的建筑材料混合物中分离,积聚在表面上并在上面漂浮。该析水通常是不需要的,因为它同样从建筑材料混合物中除去水合所需的混合水。在许多应用中,水蒸发留下无吸引力的盐硬皮,这通常是不需要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18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