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80030028.X | 申请日: | 2010-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9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J·努尔德格拉夫;F·P·A·高路易特曼;L·伊德尔曼;H·J·德斯沃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博拉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9/00 | 分类号: | C08J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张颖玲;孟桂超 |
| 地址: | 荷兰伊***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状 可发性 聚苯乙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EPS,可以加工成具有微小泡孔结构且低密度的泡沫,所述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包含阻燃材料,以改善其防火性;其特征在于,溴化聚苯乙烯作为所述阻燃材料存在于所述聚苯乙烯颗粒中,以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量为基准,所述溴化聚苯乙烯的量为0.5重量%-5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量为基准,作为所述阻燃材料的所述溴化聚苯乙烯的量为1重量%-3重量%。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或者两项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溴化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在10,000-400,000的范围内、尤其在120,000-280,000的范围内。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溴化聚苯乙烯中的溴含量最多为75重量%、优选最多为50重量%。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溴化聚苯乙烯中的溴含量在20重量%-40重量%的范围内。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在一种或者多种增效剂的存在下,使用阻燃材料;其中,所述增效剂选自由过氧化物和溴化双酚化合物组成的组。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量为基准,使用量为0.1重量%-3重量%、尤其为0.5重量%-2重量%的过氧化二异丙苯作为增效剂。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量为基准,使用量为0.1重量%-3重量%、尤其是0.5重量%-2重量%的四溴双酚A烯丙醚作为增效剂。
9.一种制备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的方法,其中,在高温并存在一种或者多种添加剂的情况下,苯乙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聚合反应发生前,向所述苯乙烯单体中加入溴化聚苯乙烯,然后在所述一种或者多种添加剂的存在下发生聚合反应;以所述聚苯乙烯的量为基准,所述加入的溴化聚苯乙烯的量为0.5重量%-5重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和随后的冷却完成后,使形成的EPS颗粒设置有涂层,且预发泡至10kg/m3-30kg/m3的密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10中的一项或两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压力机中进一步加工所述预发泡的颗粒,形成模制制件。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要进行所述聚合反应的所述组合物中,以所述组合物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溴含量至少为0.4重量%、优选至少为0.8重量%。
13.一种制备颗粒状可发性聚苯乙烯的方法,其中,在一种或者多种添加剂的存在下挤出EPS,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种或者多种添加剂的存在下EPS颗粒在挤出机中与作为阻燃材料的溴化聚苯乙烯混合;由此得到的材料进行预发泡和成模处理;以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量为基准,所述溴化聚苯乙烯的加入量为0.5重量%-5重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要进行挤出工序的所述组合物中,以所述组合物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溴的量至少为0.4重量%、优选至少为0.8重量%。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9-14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种或者多种增效剂的存在下使用所述阻燃材料;其中,所述增效剂选自由过氧化物和溴化双酚化合物组成的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过氧化二异丙苯和四溴双酚A烯丙醚;以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量为基准,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和四溴双酚A烯丙醚的含量均为0.1重量%-3重量%、尤其是0.5重量%-2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博拉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博拉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00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