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内设备监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27252.3 | 申请日: | 2010-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1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畑中智行;关根修;村上宗司;中西弘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4M11/00 | 分类号: | H04M11/00;G08B2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伟;王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设备 监视 系统 | ||
1.一种室内设备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家庭系统,其具有从室内设备收集监视信息的综合管理装置,被设定于各住宅;和
中心服务器,其被设置于与上述各住宅不同的建筑物,经由传输路与上述家庭系统各自的上述综合管理装置连接;
上述中心服务器具有负荷判定部、状态设定部和监视信息存储部,
上述负荷判定部被构成为求出上述中心服务器的当前负荷量,
上述状态设定部被构成为通过基于上述负荷判定部求出的上述负荷量,决定将上述综合管理装置的各自的通信状态设定为激活状态与非激活状态中的哪一个,来进行状态设定,
并基于上述状态设定的结果,使指示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激活状态的激活指示信号、或者指示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非激活状态的非激活指示信号经由上述传输路向上述综合管理装置的每一个发送,
上述综合管理装置被构成为当接收到上述激活指示信号时,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激活状态,而当接收到上述非激活指示信号时,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非激活状态,
上述家庭系统被构成为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非激活状态的期间,蓄积上述监视信息,
当上述通信状态从上述非激活状态切换为上述激活状态时,将所蓄积的上述监视信息经由上述传输路向上述中心服务器发送,
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激活状态的期间,从上述室内设备收集上述监视信息并经由上述传输路向上述中心服务器发送,
上述监视信息存储部被构成为存储从上述家庭系统接收到的上述监视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设备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综合管理装置具有:从上述室内设备接收上述监视信息的信息收集部、监视信息缓冲部、和通信控制部,
上述通信控制部被构成为当接收到上述激活指示信号时,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激活状态,当接收到上述非激活指示信号时,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非激活状态,
上述通信控制部被构成为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非激活状态的期间,将上述信息收集部接收到的上述监视信息蓄积到上述监视信息缓冲部,
当上述通信状态从上述非激活状态切换为上述激活状态时,将蓄积在上述监视信息缓冲部的上述监视信息经由上述传输路向上述中心服务器发送,
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激活状态的期间,将上述信息收集部接收到的上述监视信息经由上述传输路向上述中心服务器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设备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家庭系统包含上述室内设备,
上述综合管理装置被构成为当接收到上述激活指示信号时,向上述室内设备通知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激活状态,
当接收到上述非激活指示信号时,向上述室内设备通知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非激活状态,
上述室内设备被构成为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非激活状态的期间,蓄积上述监视信息,
当上述通信状态从上述非激活状态切换为上述激活状态时,将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非激活状态的期间上述室内设备所蓄积的上述监视信息向上述综合管理装置发送,
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激活状态的期间,将上述监视信息向上述综合管理装置发送,
上述综合管理装置被构成为在上述通信状态为上述激活状态的期间,将从上述室内设备接收到的上述监视信息向上述中心服务器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设备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服务器具备生成随机数的随机数生成部,
上述状态设定部被构成为基于上述负荷判定部求出的上述负荷量,针对上述综合管理装置的每一个设定对决定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激活状态的概率进行表示的概率信息,
将上述随机数生成部生成的随机数与上述概率信息所表示的上述概率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将上述通信状态设定为上述激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设备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状态设定部被构成为对未从上述综合管理装置取得上述监视信息的期间进行测定,
越是上述期间长的上述综合管理装置,越使上述概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725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