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合剂用浆料、使用了该浆料的电极和锂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26274.8 | 申请日: | 2010-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3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高明天;有马博之;坂田英郎;中泽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13;H01M4/131;H01M4/134;H01M4/139;H01M4/1391;H01M4/1395;H01M4/505;H01M4/525;H01M10/052;H01M10/05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张志楠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电极 合剂 浆料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供富于柔软性的电极的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合剂用浆料、使用了该浆料的电极、和电池特性得到改善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作为各种便携型电气电子设备的电源、或者作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等被广泛使用。
锂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通常还具备隔膜,对各部件的开发改良正积极地进行。
其中,正极通常如下制作:例如将正极活性物质与接合剂、必要时的导电材料一起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制备正极合剂用浆料,涂布于正极集电体后,干燥除去溶剂并压延。
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用的接合剂,以往经常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CoO2等含锂氧化物和作为导电剂的石墨与PVdF混合,制作出正极合剂,将正极合剂分散于N-甲基吡咯烷酮中制成浆料状,将该浆料涂布于铝箔正极集电体上;另外,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碳质材料与PVdF混合制作出负极合剂,将负极合剂分散于N-甲基吡咯烷酮中制成浆料状,将该浆料涂布于作为负极集电体的铜箔上。将两者分别干燥后,用辊压机挤压成形,加工成电极片。但是,PVdF易于被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二乙酯或它们的混合物等非水电解液的有机溶剂溶胀。因此,产生了以下问题:反复进行充放电时,与集电体——金属箔之间的粘接性变差,其结果引起电池内部电阻上升,电池性能降低。此外,使用PVdF作为接合剂的电极片缺乏柔软性,在制作方形电池的过程中将电极片180度折叠的工序中和在制作圆筒形电池的过程中将电极片卷成小卷儿的工序中,容易产生电极合剂从电极片上剥离下来的问题,生产的成品率变差。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以偏二氟乙烯(VdF)-六氟丙烯(HFP)共聚物、VdF-三氟氯乙烯(CTFE)共聚物等含氟二元共聚物为主要成分的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作为接合剂,该材料的目的在于,赋予正极活性物质接合性,以对抗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在充放电时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但是,这样的共聚物的结晶性比PVdF差,因此与PVdF相比更容易被非水电解液的有机溶剂溶胀,在某些电解液的种类中会溶出,从而无法完成其作为接合剂的任务。
作为同样的接合剂,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将一种含氟高分子共聚物用于接合剂,该含氟高分子共聚物由VdF、四氟乙烯(TFE)和HFP作为主要成分构成而不使用PVdF。其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共聚物的组成范围如下:以摩尔分数计,VdF为0.3~0.9,HFP为0.03~0.5,TFE为0~0.5,这三种单体的摩尔分数合计为0.80~1。
另外,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一种接合剂,其特别是在通用溶剂中具有溶解性但难以被电解液有机溶剂溶胀。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接合剂是VdF50摩尔%~80摩尔%和TFE20摩尔%~50摩尔%的二元含氟共聚物以及VdF50摩尔%~80摩尔%、TFE17摩尔%~50摩尔%和其他共聚单体低于3摩尔%的三元含氟共聚物,作为实施例中使用的VdF/TFE系共聚物,记载了VdF/TFE共聚物和VdF/TFE/HFP共聚物。另外记载了,为了提高与集电体的粘接性,可以含有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碳酸酯等树脂,这些树脂在接合剂中的含量为约20体积%以下。
另外,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以下方案:为了改善高温下的循环特性,作为接合剂,除了PVdF以外还在正极侧合用聚酰亚胺,在负极侧合用芳香族聚酰胺。
此外,专利文献6中提出了以下方法:为了提高集电体和接合剂之间的粘接性,用丙烯酸系聚合物对集电体的表面进行处理,并且记载了,作为该接合剂,还可以使用PVdF50重量%~95重量%与VdF和其他聚合物(例如TFE、HFP、CTFE等)的共聚物的混合物。
虽然已提出了许多这样提高与集电体的粘接性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多是牺牲了电极的柔软性。为了改良电极的柔软性,有文献提出含有丙烯酸类橡胶、丁苯橡胶的橡胶微粒(专利文献7、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249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4-0953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08-00400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33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03151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09-199133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62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