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23605.2 | 申请日: | 2010-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9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高野雅司;松田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4F13/20 | 分类号: | F24F13/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谢丽娜;关兆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制冷剂配管以及排水软管在设置在机壳下半部前面的吸入面板以及吸入格栅的内侧与来自外部侧的配管连接。
背景技术
作为柜式空调机已知有具有以下结构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即,具备纵方向长的长方形的机壳,在该机壳内的下半部配置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多叶片式风扇等室内风扇,并且在上半部配置有冷却或加热室内空气的室内热交换机以及排水盘,再有,在该机壳的下半部前面设置有在左右两侧部设置有吸入格栅的吸入面板,并且在上半部前面设置有在左右两侧部设置有吹出格栅的吹出面板。
在该结构的空调机中,与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排水盘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排水软管自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排水盘延伸到机壳的下半部,在安装空调机时,在机壳内经由喇叭管接头等与从设置在机壳下部的左右侧面的任一面上的配管孔引入的、来自室外机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排水排出到屋外的排水配管等外部配管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4216号公报(参照图1至图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85278号公报(参照图1至图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空调机中,由于在机壳内的下半部配置有在正面侧具有空气吸入口的多叶片式风扇等室内风扇,因此期望制冷剂配管、排水软管不挂在室内风扇的空气吸入口,在风扇壳的外侧沿着机壳的侧面而配置。因此,安装空调机时,连接制冷剂配管、排水软管时,即使卸下前面的吸入面板,也存在两侧部的吸入格栅成为障碍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还需要卸下吸入格栅,因此存在费工夫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空调机,即,通过将设置于机壳下半部的吸入面板的一端与机壳主体铰链结合且将另一端与吸入格栅一起能够单向打开,来提高安装时、维修时的作业性。在此情况下,对于设置在吸入格栅上的挡板的驱动用马达,需要铺设具有尺寸足达吸入面板宽度尺寸的配线,因此结构变得复杂,而且存在需要花费多余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提高安装时的配管连接作业、维修时的作业性,并且不需要多余的结构改变、花费成本。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空调机采用以下的手段。
即,本发明涉及的空调机的一种方式,具备纵长的机壳,在该机壳内的上半部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排水盘,在下半部配置有室内风扇,并且来自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以及来自上述排水盘的排水软管沿着上述机壳的侧面延伸到下半部且在吸入格栅附近与来自外部的配管连接,所述吸入格栅设置在上述机壳的下半部前面的吸入面板左右两侧部,其中,至少上述制冷剂配管以及上述排水软管延伸的一侧的上述吸入格栅设置成内侧端部能够以外侧端部为支点向外侧转动。
根据上述方式,在设置在机壳下半部前面的吸入面板的左右两侧部的吸入格栅中、至少制冷剂配管以及排水软管延伸的一侧的吸入格栅设置成内侧端部能够以外侧端部为支点向外侧转动,因此,安装空调时,在将制冷剂配管以及排水软管与来自外部的配管连接时,通过将吸入格栅向外侧转动,不需要将该吸入格栅从机壳卸下就能够充分确保作业空间地进行配管的连接作业。因此,能够省去卸下吸入格栅等的功夫,能够提高安装性或维修时的作业性。另外,吸入格栅只要使内侧端部以外侧端部为支点向外侧转动即可,即使设置有挡板、其驱动用马达等,也不需要特别改变其结构,不产生额外的成本。
再有,在上述方式的空调机中,在上述吸入格栅,沿上下设置一对导向轴,该导向轴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一对轨道槽内,该一对轨道槽设置在上述机壳侧的上下且以前方端侧位于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向前后方向延伸。
通过这种构成,在吸入格栅沿上下设置一对导向轴,该导向轴可滑动地嵌合于设置在机壳侧的上下且以前方端侧位于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轨道槽内,因此,安装时,将吸入格栅向外侧转动时,通过沿着轨道槽倾斜地朝外向前方引出的同时转动,能够将吸入格栅向外侧大幅打开轨道槽倾斜的量。因此,能够使作业空间相应于该量变宽,从而使配管的连接作业、维修作业变得更容易。
再有,在上述构成的空调机中,上述导向轴可以是横截面为十字形状的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36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