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附着粘合的方法和由此形成的车辆装配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18039.6 | 申请日: | 201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J·B·麦克拉奇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皮尔金顿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30 | 分类号: | C03C17/30;C03C27/04;B60J1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连涛;李炳爱 |
地址: | 英国默***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附着 粘合 方法 由此 形成 车辆 装配 玻璃 | ||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附着粘合(adhesively bonding)弹性体元件至玻璃基底的方法和涉及由此形成的车辆装配玻璃(vehicle glazing)。
制造作为单元安装在车体(vehicle body)中的开口中的所谓的模块化的窗组件(modular window assemblies)成为惯例已经有些年了。上述的模块化窗组件一般具有成型(molding)到、或者粘合到玻璃车窗的周围部分的聚合物框架或者垫圈。由于已知难以在聚合物材料和玻璃之间得到强的粘合,所以常规作法是,在该聚合物的框架或者垫圈模制之前,通过施加粘合-促进底漆(primer)处理该玻璃窗的周围部分。尽管有此额外步骤,制备模块化的窗组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都了解,仍然要花费许多小时甚至若干天来使该聚合物元件和玻璃之间的粘合达到足够的强度。在达到最大粘结强度之前,所述的聚合物框架或者垫圈可能通过相对较小的接触从其预定位置移位,例如,产品包装或进行其它操作例如安装球状密封条(bulb seal),或者仅仅通过其自身重量的重力牵引。该效果通常被称为“蠕变”。
由于现代制造惯例,在模块化的窗组合件被制造的数小时内其可以从窗制造厂的设备输送到车辆制造商的设备时,前面描述过的聚合材料和玻璃之间的粘合强度可能还没有达到其最大值,由此提高了所述的聚合物框架垫圈移位或者“蠕变”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减少聚合材料/玻璃粘合的时间以达到如果不是其最大强度,至少足以使明显移位或者”蠕变”更少可能发生的强度。
发明概述
本发明涉及加速增进弹性体元件和玻璃基底之间的粘合的强度的方法,所述弹性体元件例如框架、垫圈等,优选至少此基底的周围部分。在优选的应用中,所述的玻璃基底是车辆的窗,所述的框架、垫圈等被粘合至所述的窗以形成模块化的车辆装配玻璃。
典型地,为了有效地将聚合物材料粘合到玻璃基底上,必须使用粘合-促进底漆,该粘合-促进底漆包含例如热塑性树脂、有机硅烷-基化合物和包含异氰酸酯的化合物。此底漆获得显著的内聚强度(cohesive strength)值的时间(本文称作“固化时间”)总体上是>24小时,其中此固化只发生在环境空气中而且没有额外的热来加速所述底漆的固化。通常需要具有比多于24小时要短的固化时间,而不需要附加工艺步骤,例如加热。
本发明实现了加速的底漆固化时间,和仅仅暴露在环境空气下时提高的底漆的内聚强度。这加速的固化时间通过以下获得:将亲核碱催化剂与该底漆化合物混合,和将此混合物层施加到厚度为0.1mils(2微米)-1.5mils(40微米)的所述玻璃板(sheet)的至少一个主表面上。已经发现,当与所述的底漆混合的催化剂的量为0.01-0.5重量%时,获得最好的结果。作为本发明的催化底漆的减少的固化时间的结果,蠕变速率比类似的非催化底漆降低了≥50%。一旦已经按照所述制备了该玻璃基底,框架、垫圈等能够通过已知的方法模制到所述的玻璃基底上以形成模块化的车辆装配玻璃,所述已知的方法优选注射成型或者反应注射成型。
附图简述
该图是DABCO催化GPI-300的预热温度的效果图。
发明详述
本发明涉及粘合性体元件至玻璃基底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种加速弹性体元件和玻璃基底之间的粘合强度增大的方法和涉及由此制造的模块化的车辆装配玻璃。
众所周知,在模制或者粘合框架、垫圈等至车辆窗以形成模块化的窗组件之前,施加粘合-促进底漆,例如包含热塑性树脂、有机硅烷化合物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底漆至玻璃基底优选车辆窗的周围部分。上述的已知的底漆在所述的弹性体材料和所述玻璃之间随着时间流逝形成可以接受地强粘合时,这个时间段可能是很长的,且在此时间中,所述弹性体元件可能从其初始的、所需位置移位,由此导致所述的窗组件不能被最终的用户,通常地如车辆制造商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皮尔金顿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皮尔金顿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80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