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3332.3 | 申请日: | 201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1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山木状元;阿部健志;奥尚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R21/02;B60R21/2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具有将从车辆侧方输入 的冲击载荷传递至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的功能。
本申请以2009年3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09-071798号、 2009年3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09-071799号、以及2009年3 月2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09-074140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并 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已知这样一种技术:将碰撞时等情况下从车辆侧方输入的冲击 载荷经由座椅传递至车身底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座椅,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 框架的背部侧安装超过座椅靠背宽度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加强 部件,由此,从车身侧部输入的冲击载荷经由加强部件而被传递至 座椅靠背框架。另外,在该车辆用座椅中,在加强部件向车宽方向 外侧延伸的区域支承气囊单元,通过加强部件来承受气囊展开时的 反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56668号公报
但是,在该现有的车辆用座椅中,承受来自车身侧部的冲击载 荷的加强部件偏置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背部侧。因此,相对于 座椅靠背框架的载荷传递效率不够高。为了有效利用座椅靠背框架 本身的强度,期望载荷传递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该现有的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气囊单元安装在加强 部件中的、从座椅靠背框架向外侧突出的区域中。因此,若不附加 较多的辅助部件便无法安装气囊单元。这样,由于零件数量增加, 所以气囊单元的安装作业也变得繁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能够谋求构造 的简单化和安装作业的容易化,并提高从车身侧方向座椅靠背框架 的载荷传递效率,而且,能够利用座椅的广阔的区域将侧面碰撞时 的冲击载荷迅速地传递至宽度方向内侧。
(1)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 架,具有:设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框架;设在所述宽度 方向内侧的内侧部框架;外侧载荷传递块,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 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将从所述车身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传递 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另外,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有 有从所述外侧部框架的侧面向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该突 出部被嵌合固定在设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上的嵌合孔中。
(2)另外,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所述外侧 部框架具有:将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固定在外侧面上的侧壁;从该 侧壁的后端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外侧后壁。另外,所述内侧 部框架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内侧后壁。而且,在所述外 侧后壁和所述内侧后壁之间架设有加强部件。而且,该加强部件被 结合在所述外侧部框架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内侧部框架的后表面上。
(3)另外,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还具有横 梁,该横梁在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大致相同的高度将所述外侧部 框架以及所述内侧部框架连结。该横梁具有前面板和后面板。另外, 以所述前面板的所述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 的前部侧、且所述后面板的所述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外侧 载荷传递块的后部侧的方式,所述横梁的端部被结合在所述外侧部 框架上。
(4)另外,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所述车辆 用座椅还具有:气囊单元;将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以及所述气囊单 元固定的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贯穿孔,该贯穿孔供所述突 出部在贯穿状态下嵌合。另外,在所述突出部嵌合在所述贯穿孔中 的状态下,所述基座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宽度方 向外侧的侧面上。
(5)另外,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所述基座 部件为平板状,在该基座部件的一个表面上固定有所述外侧载荷传 递块和所述气囊单元。
发明的效果
根据(1),外侧载荷传递块在突出部嵌合在嵌合孔中的状态下 固定在侧部框架的侧面上。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若冲击载荷输入至 外侧载荷传递块,则该冲击载荷经由突出部从正侧向传递至座椅靠 背框架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框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33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