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切削刀片及刀片可拆装式切削工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10859.0 | 申请日: | 2010-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1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贵宣;堀池伸和;北岛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3C5/20 | 分类号: | B23C5/20;B23C5/06;B23C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齐葵;王诚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切削 刀片 拆装 工具 | ||
1.一种切削刀片,安装于刀片可拆装式切削工具的工具主体上,
具有刀片主体,该刀片主体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多个侧面,
在所述多个侧面中作为前刀面的第一侧面与所述上表面之间的棱线部分设置有第一切削刃,
所述下表面形成为能够紧贴于所述工具主体的平面状,
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工具主体的相反侧、且作为与工具主体的应安装所述切削刀片的刀片安装座接触的落座面的第二侧面,在从厚度方向上观察所述刀片主体的俯视中形成为V字形状,且在与所述下表面及所述第二侧面交叉的剖面中设置为凹陷的V字形状,并且在构成所述凹陷的V字形状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中,在比所述下表面更靠近所述上表面的所述第一抵接面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工具主体接触的第一抵接部,
所述第一抵接部被设置为在所述剖面中使所述第一抵接面以曲线状膨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刀片,
在所述刀片主体上,在所述下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棱线部分设置有第二切削刃,
所述上表面形成为能够紧贴于所述工具主体的平面状,
在所述第二侧面中比所述上表面更接近所述下表面的所述第二抵接面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工具主体接触的第二抵接部,
所述第二抵接部被设置为在所述剖面中使所述第二抵接面以曲线状膨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刀片,从所述厚度方向上观察所述第二侧面所构成的V字的夹角在90°~150°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削刀片,所述第二侧面从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构成凸V字状,且形成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刀片主体的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削刀片,在所述第二侧面从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构成的V字的两端部,形成有从该第二侧面突出的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削刀片,所述突起构成凸曲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切削刀片,所述第二侧面从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构成凸V字状,且在所述第二侧面所构成的凸V字的顶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一对凸部,所述突起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凸部之间。
8.一种刀片可拆装式切削工具,具有: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削刀片;和
形成有能够拆装所述切削刀片的刀片安装座的工具主体,
所述刀片安装座具有朝向所述工具主体的径向并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刀片主体的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紧贴的平面状的底面以及设置为所述刀片主体的所述第二侧面能够抵接的壁面,
所述壁面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径向上观察形成为与俯视所述刀片主体时的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V字形状凹凸相反的V字形状,且设置为与所述刀片主体的所述第二侧面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刀片可拆装式切削工具,所述工具主体构成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外形圆柱状,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从所述工具主体的前端朝向后端侧围绕所述轴线扭转的切屑排出槽,多个所述刀片安装座以在所述切屑排出槽的朝向所述工具旋转方向的壁面上开口的方式排列,以使得各个所述底面朝向外周侧,并且所述壁面构成沿所述切屑排出槽的扭转的螺旋阶梯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刀片可拆装式切削工具,在所述工具主体上形成有多个所述刀片安装座,且在这些刀片安装座上安装有多种所述切削刀片,多种所述切削刀片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形状、尺寸彼此相同,且在所述第一侧面的角部作为所述切削刃形成的刀头圆弧刃的半径不同。
11.一种切削刀片,具备:
多面形状的刀片主体,该刀片主体具有相互分离的两个多边形面和设置在两个多边形面之间的多个侧面;和
切削刃,该切削刃形成在所述多个侧面中作为前刀面的第一侧面的周缘,
在所述多个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且作为与工具主体的应安装所述切削刀片的刀片安装座接触的落座面的第二侧面,在从所述刀片主体的厚度方向观察形成为V字状,并包含在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分别形成为凸曲线状的两个抵接部,
所述两个抵接部在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剖面中构成越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的中央部变得越深的凹V字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085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