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8047.2 | 申请日: | 201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7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河野好秀;今誓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5/01 | 分类号: | B60C5/01;B60C1/00;B60C9/22;B60C11/00;B60C13/00;B60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轮辋的轮胎,特别是涉及至少胎侧 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轿车等车辆中,使用有由橡胶、有机纤维材料、 钢丝构件等构成的充气轮胎。
但是,使用后的橡胶在回收再利用的用途上存在限制,进 行焚烧、粉碎而用作道路的铺路材料等处理。
近年来,从轻量化和成形性的容易度、回收再利用的容易 度的观点出发,希望将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等用作轮胎 材料。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热塑性的高分子材料 而成形的充气轮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03-143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与橡胶制的以往轮胎相比较,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种使 用了热塑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充气轮胎的制造容易且成本低廉。
但是,若使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以不内置帘布层等加 强构件的方式由相同材料形成骨架构件整体,则从耐应力、内 压等观点来看不如一般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因此存在对耐压 性等考虑了安全系数的高内压保持导致破坏的危险。
存在为了避免此问题而埋设加强构件、增加材料厚度的方 法等,但会带来制造工序变得复杂、重量增加等问题,因此被 要求改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提高耐应力性、由能够保持更高的内压的树脂材料构成的轮 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以往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中,为了提高耐压性,提出有 各种与观察沿轮胎旋转轴线截取的剖面时的胎侧部的形状有关 的方案,但现状是以往的方法已接近提高性能的上限。发明人 反复进行各种研究的结果发现如下情况:通过着力于以往未考 虑过的胎侧部的轮胎周向形状,能够提高耐应力性,提高耐压 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轮胎,其 包括外周部和1对胎侧部,该外周部用于连结上述1对胎侧部的 径向外侧端的彼此之间,其中,至少胎侧部由树脂材料形成, 上述胎侧部沿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弯曲部,该弯曲部至少沿轮 胎周向具有曲率。
接着,说明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的作用。
作为用于表示环状的中空膜体下的力平衡的式子,公知有 下式(1)(例如,自轮胎工学入门至应用(日本大布力克斯出 版)酒井秀男著(タイヤ工学入門から応用まで(グランプリ 出版)酒井秀男著))。
P/h=σs/Rs+σt/Rt ……(1)式
P:内压
h:胎侧部的厚度
σs:胎侧部的径向的应力
σt:胎侧部的周向的应力
Rs:在沿轮胎旋转轴线截取的剖面下观察胎侧部时的胎侧 部内表面的(曲率)半径(平均值)
Rt:在沿周向截取的剖面下观察胎侧部时的胎侧部内表面 的(曲率)半径(平均值)
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由于胎侧部在周向不具有曲率(胎 侧部的周向的曲率无限大。),因此没有使用(1)式的右侧的 第2项(σt/Rt),用P/h=σs/Rs确定力的平衡。因此,调整σs、 h及Rs这3个来提高耐压性(内压P)自然而然地存在极限。
在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胎侧部沿轮胎周向形成 有多个至少沿轮胎周向具有曲率的弯曲部,因此能够适用(1) 式。
因此,关于轮胎的耐压性(内压P),能够使用径向的应力 和周向应力这2种应力,从而与以往对比能够使用周向的应力, 与其相应地能够降低径向应力,提高耐压性(内压P)。
此外,在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通过着力于胎侧部 的形状来提高耐压性,因此为了提高耐压性而加厚胎侧部、埋 设加强构件等使轮胎重量增加的必要性小。而且,能够容易并 无问题地使用应力比硫化橡胶弱的树脂材料作为汽车用轮胎。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其 中,在上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具有胎圈部,该胎圈部用于 与轮辋的胎圈座及轮辋凸缘接触,在上述胎圈部中埋设有由金 属材料构成的环状的胎圈芯。
接着,说明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80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纯吸式扫路车吸尘口
- 下一篇:马铃薯种薯补灌固态专用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