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运动防护设备的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7951.1 | 申请日: | 2010-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6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布莱恩·卡姆拉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极速运动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27/26 | 分类号: | A41D27/26;A41D13/015;A41D13/08;A41D13/06;A41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章蕾 |
地址: | 美国印***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动 防护 设备 能量 吸收 转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人体防护设备,用于在运动比赛中防护对身体的冲击。
背景技术
在接触性运动中,参与者通常穿戴身体防护设备以避免损伤。在这些接触性运动中,各种情况都可能引起损伤。这些情况的例子包括扭倒或以其它方式冲击其它运动员、摔倒在地、受到另一球员设备的冲击,或者受到比赛用球的撞击。当然,身体防护设备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由各种其它情况,包括那些与接触性运动无关的情况导致的损伤。
现有的身体防护设备使用了相对大量的海绵衬垫,以吸收向身体传递的冲击能。此外,在所述海绵衬垫上通常覆盖着一种刚性的保护罩,这种保护罩通常用硬质塑料制成,以在海绵衬垫的更大的范围上分散所述冲击力。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以这种方式分散力只能使所述海绵衬垫吸收冲击相关能量的一部分。
刚性保护罩的使用缺点在于其吸收和转移能量的能力有限且对使用者来说弹性不足。另一个缺点在于联合使用海绵衬垫和刚性保护罩会使所述防护设备增加相当多的重量。因为避免损伤需要进行能量的吸收和转移,并且已知有弹性、轻质的运动设备能够使运动员自由移动,所以所述刚性保护罩、所述刚性保护罩能量吸收和转移特性不足、弹性不足及所增加的重量都是不合意的结果。
因此,需要能够吸收和转移强有力的冲击能量、有弹性和相对轻质的身体防护设备。
也有用于在接触性的运动赛事中保护身体的其它部位免受损伤的防护设备。此类防护设备包括护胫、护肩、护膝、护肘和腰胯垫。类似如上所述运动护胫的防护设备通常由海绵衬垫和塑料保护罩构成,因此具有如上文所讨论的缺陷。
因此,也需要能够吸收和转移强有力的冲击能量、有弹性和相对轻质的身体防护设备,用于防护身体的任何部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是针对运动员的身体,提供防护效果增强的防护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在重要时段里可以承受相当冲击量、耐用的防护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可以吸收和转移冲击能的防护设备。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有弹性、轻质的防护设备,从而允许使用者更自由地移动并且携带所述设备耗费较少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提供了一种防护性的运动护胫,以防护对使用者身体的冲击。所述防护性的运动护胫包括内部刚性带状构件和外部弹性网状主体,所述内部刚性带状构件符合胫骨曲线并为胫骨提供防护,所述外部弹性网状主体由软橡胶类材料制成并用作所述刚性带状构件的定位器和支撑器。经组合的结构用作弹簧,使所述内部刚性带状构件位于距离使用者的适当位置处以允许挤压。
这些元件的组合使得能够吸收和转移传递至人体的冲击能。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保护使用者免受有害力量的伤害,所述有害力量可能损伤使用者的胫部、膝盖、肘及身体的其它部位。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是所述防护设备具有最小化的质量,从而允许使用者将更多精力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
本发明的又一优点是所述防护设备有弹性并且允许使用者更自由地移动。
结合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参阅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本发明,应参阅在附图中更详细图示并在下文以举例方式进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并入护胫中的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并入护胫中的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并入护胫中的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4是并入护胫中的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描述涉及本文的一般论述以及上文所述的图式。
如所叙述的,图1是所述运动防护设备的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的正面立体图。在图1中,所述结构被并入运动护胫(1)中。所述结构包括刚性带状构件,所述刚性带状构件包注模有弹性网状主体。
图2是所述能量吸收和转移结构的另一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极速运动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极速运动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79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