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7235.3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3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兵藤幸次;中园裕喜;岛津淳志;青木勇;东宏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29/00 | 分类号: | F02D29/00;F02D45/00;F16H61/02;F16H61/18;F16H59/08;F16H59/14;F16H59/24;F16H59/36;F16H59/46;F16H59/72;F16H59/74;F16H59/7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 车辆 原动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这样的装置:一旦发动机冷却水温上升而成为过热状态,该装置就使发动机旋转速度下降以降低发动机输出,使发动机从过热状态恢复为正常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24820号公报
然而,在为将发动机的旋转通过液力变扭器而传递至车轮的轮式转载机等作业车辆的情况下,若在过热状态下只是单纯地降低发动机旋转速度,则无法获得所希望的行驶驱动力,有损作业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包括:旋转速度控制装置,根据油门踏板的操作量来控制原动机的旋转速度;行驶驱动装置,将原动机的旋转经由液力变扭器及变速器而传递至车轮;水温检测装置,检测出与原动机的冷却水温有相关关系的物理量;速度比检测装置,检测出液力变扭器的输入轴与输出轴的速度比;和速度限制装置,当通过速度比检测装置检测出的速度比处于液力变扭器效率为规定值以下的限制速度比区域中时,若通过水温检测装置检测出冷却水温处于规定值以上的过热状态,则将原动机的最高旋转速度限制在比上限值低的限制旋转速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包括:旋转速度控制装置,根据油门踏板的操作量来控制原动机的旋转速度;行驶驱动装置,将原动机的旋转经由液力变扭器及变速器而传递至车轮;油温检测装置,检测出与液力变扭器的工作油温有相关关系的物理量;速度比检测装置,检测出液力变扭器的输入轴与输出轴的速度比;和速度限制装置,当通过速度比检测装置检测出的速度比处于液力变扭器效率为规定值以下的限制速度比区域中时,若通过油温检测装置检测出工作油温处于规定值以上的过热状态,则将原动机的最高旋转速度限制在比上限值低的限制旋转速度。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中,液力变扭器具有如下特性:在速度比小的第一区域中,液力变扭器效率随着速度比的增加而增加,在速度比大的第二区域中,液力变扭器效率随着速度比的增加而减少,限制速度比区域是:第一区域内的、速度比为第一规定值以下的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内的、速度比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区域。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三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中,还具有自动变速装置,该自动变速装置在检测出的速度比减少到比第一规定值大的降档速度比时,使变速器的速度级降档;在检测出的速度比增加到比第二规定值小的升档速度比时,使变速器的速度级升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若在液力变扭器效率低的速度比区域中检测出过热状态,则限制原动机的最高旋转速度,因此,能够在抑制行驶驱动力的降低的同时,防止过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原动机控制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3(a)、(b)是示出自动变速的时刻的图。
图4是示出液力变扭器效率的特性的图。
图5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转矩特性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原动机控制装置的转矩特性的图。
图7是示出踏板操作量与发动机目标旋转速度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图2的控制器中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速度限制关闭时的行驶驱动力特性的图。
图10是示出速度限制开启时的行驶驱动力特性的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行驶驱动力特性的图。
图12是示出基于V循环的装载作业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向翻斗车的装载作业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发动机最高旋转速度的控制模式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4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原动机控制装置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建机株式会社,未经日立建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72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