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波诊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3257.2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3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宫岛泰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8/00 | 分类号: | A61B8/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杨谦;胡建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 诊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超声波诊断装置。
[相关申请]
本申请基于2009年6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49931的优先权。在此引用该日本申请的内容使其与本申请成为一体。
背景技术
在能够对三维图像进行扫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等中,构成为能够通过在超声波探头的内部配置电路来驱动二维阵列的超声波振子,在想要观测的部分形成波束(beam forming)的装置在逐渐被实用化。这样的高功能化、高输出化、高密度安装化了的超声波探头的散热成为重要的技术课题。通过来自超声波探头的壳体表面的自然风冷不能够充分地进行冷却,所以产生不得不对超声波输出进行限制的状况。
为了解决该冷却的问题,研究了经由探测器缆线使制冷剂循环的强制冷却。但是,在使用了柔软且弯曲性良好的软管等的缆线中,容易产生制冷剂泄漏或循环用泵的故障,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冷却能力降低而不能够将超声波探头的表面温度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基于如为了不对患者产生低温灼伤而使用于患者的超声波探头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一定温度这样的法规,需要可靠地履行超声波探头的温度管理以便将医疗事故防患于未然。
因此,在超声波探头中内置温度传感器,通过该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以使超声波振子的温度不会变为基准温度以上的方式调整超声波振子的驱动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257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虽然必须正确地检测温度,但是在仅对温度进行检测的控制中,不能够掌握超声波探头的哪个部分出现了故障,很难进行极其细微的控制动作。由于温度控制通常发生时滞,所以有时控制无效而超过了基准温度(例如40℃),从而越过界限(overshoot),这种情况很危险。
在应紧急请求而将装置携带至事故现场的情况下或在如体腔内的探测器那样不能够等待替代设备的状况下,想要诊断却无法使用。
本发明提供在附近没有替代设备的情况下进行使一部分的运转停止后的运转(降级运转(縮退運転))也能够继续使用的超声波诊断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超声波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冷却机构,使制冷剂在设置有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探测器的缆线内循环,由此对上述超声波振子进行冷却;冷却异常检测单元,检测该冷却机构中的异常状态;以及运转单元,在该冷却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了上述冷却机构的上述异常状态时,进行与该检测出的异常状态相对应地变更上述超声波振子的收发条件的降级运转。
发明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能够得到在附近没有替代设备的情况下,进行使一部分的运转停止后的运转(降级运转)也能够继续使用的超声波诊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基本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探测器的结构例。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初始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降级运转的菜单以及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测量过程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探测器的结构例。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降级运转模式的种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基本结构图。超声波诊断装置主体10通过连接器部11连接与探测器缆线12连接的超声波探头13而被使用。
超声波诊断装置主体10具有:发送电路14,用于从超声波探头13产生超声波;接收扫描电路15,接收从被检测体内反射而返回的超声波信号;振幅检测电路16,与扫描模式相对应地生成组织形态图像;血流分析检测器17,生成血流多普勒图像;显示处理电路18,对该组织形态图像和血流多普勒图像进行合成;以及显示部19,显示该合成图像。
超声波探头13设置于超声波探测器,采用了阵列振子(未图示),所述阵列振子通过用于使电信号与声音信号相互变换的多个振子排列而构成,以便能够通过超声波高速地电子扫描被检测体的内部。该超声波探头13经由用于使制冷剂循环的探测器缆线12并借助连接器部11与超声波装置主体10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32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