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座、印刷布线板及电子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1342.5 | 申请日: | 201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9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松原亮;三村详一;房安浩嗣;云井将文;中家俊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座 印刷 布线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座(receptacle)、印刷布线板以及具备插座和印刷布线板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正在广泛使用一种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基于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注册商标)标准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标准等的接口在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或便携式终端等)之间快速传输数字信号。
这样的接口由安装在印刷布线板的安装面上的插座和插入到插座内的插头构成。
插座具备嵌入到插头的端子绝缘板、多个下侧端子以及多个上侧端子。端子绝缘板具有设置在印刷布线板侧的下表面和设置在下表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各下侧端子与端子绝缘板的下表面和印刷布线板相连。各上侧端子与端子绝缘板的上表面和印刷布线板相连。
在这里,为了使端子结构简单化,通常各上侧端子连接在印刷布线板的位置,比各下侧端子连接在印刷布线板的位置更远离端子绝缘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因此,各上侧端子比各下侧端子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728号公报
但是,存在下述情况:传输数字信号的信号端子是多个上侧端子中的一个,且对应于信号端子的接地端子是多个下侧端子中的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信号端子的两端部,易通过形成在基板(包括印刷布线板和端子绝缘板)上的接地布线来确保抗噪性。而在信号端子的中央部,由于并用接地端子也有限,因此很难确保抗噪性。因此,期望信号端子的中央部的长度短。
但是,在上述的端子结构中,不得不将各上侧端子形成得比下侧端子长。因此,存在很难提高多个上侧端子之一的信号端子的抗噪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目的在于提供可提高多个上侧端子之一的信号端子的抗噪性的插座、印刷布线板以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特征所涉及的插座具备:框体,其具有插入插头的开口;端子绝缘板,其具有设置在印刷布线板侧的下表面、和设置在下表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且配置在框体内;接地端子,其具有与下表面相连的下表面连接部、和与印刷布线板相连的前侧连接部;和信号端子,其具有在下表面连接部的相反侧与上表面相连的上表面连接部、和在比前侧连接部更靠近开口侧的位置与印刷布线板相连的后侧连接部。
本发明的特征所涉及的印刷布线板具备:基板主体,其具有安装插座的安装面,且配置在端子绝缘板的下表面侧;接地端子用连接盘,其设置在安装面上,且连接有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用连接盘,其在安装面上设置在比接地端子用连接盘更靠基板主体的端部侧的位置,且连接有信号端子。
本发明的特征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插入插头的插座和安装插座的印刷布线板。插座具备:框体,其具有插入插头的开口;端子绝缘板,其具有设置在印刷布线板侧的下表面、和设置在下表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且配置在框体内;接地端子,其具有与下表面相连的下表面连接部、和与印刷布线板相连的前侧连接部;和信号端子,其具有在下表面连接部的相反侧与上表面相连的上表面连接部、和与印刷布线板相连的后侧连接部。印刷布线板具备:基板主体,其具有安装插座的安装面,且配置在端子绝缘板的下表面侧;接地端子用连接盘,其设置在安装面上,且连接有前侧连接部;和信号端子用连接盘,其在安装面上设置在比接地端子用连接盘更靠端部侧的位置,且连接有后侧连接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提高多个上侧端子之一的信号端子的抗噪性的插座、印刷布线板以及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接口10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开口12B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12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12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安装面FMNT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布线板11的俯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接地端子TG2和一对信号端子TS2+、TS2-的立体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接地端子TG2和一对信号端子TS2+、TS2-的侧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接地端子TG0和一对信号端子TS0+、TS0-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13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NG气化调压供气装置
- 下一篇:压缩天然气减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