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菱形千斤顶及其串联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029044070.1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2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曹阳;顾晓峰;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第五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常熟通润汽车千斤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3/08 | 分类号: | B66F3/08;B66F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菱形 千斤顶 及其 串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千斤顶,特别涉及一种菱形千斤顶,以及多个千斤顶串联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菱形千斤顶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一种起重装置,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起重场合,目前菱形千斤顶只要是被用于顶起重物,即其通过顶部或底部在小行程内顶升重物,一般重物只是在一个方向移动,菱形千斤顶一般是被放置在地面上,因此菱形千斤顶只需起重的一端受力平衡就可保证千斤顶的顺利工作。但在有些建筑场合,菱形千斤顶需要在收起时能够产生拉力,这样才能使菱形千斤顶在拆模时能够起到作用,而目前的千斤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足。
再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伸缩缝双剪力墙进行浇筑时,需要多个千斤顶将模板支撑住进行浇注,但由于每个菱形千斤顶都是独立调节的,因此需要将多个千斤顶进行串联,并且在收紧时需要产生拉力,以利脱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时双向受力的菱形千斤顶,以及这种千斤顶的一种串联连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菱形千斤顶,其包括上顶头、下顶头、两个上左支撑臂、两个下左支撑臂、两个上右支撑臂和两个下右支撑臂,所述两个上左支撑臂和两个上右支撑臂的上端与上顶头连接,所述两个上左支撑臂和两个上右支撑臂的上端形成相互啮合的齿状凸起,所述两个下左支撑臂和两个下右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下顶头连接,所述两个下左支撑臂和两个下右支撑臂的下端形成相互啮合的齿状凸起,所述两个上左支承臂下端与所述两个下左支撑臂的上端通过一左铰接轴铰接,所述两个上右支承臂下端与所述两个下右支撑臂的上端通过一右铰接轴铰接,所述左铰接轴、右铰接轴通过一丝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右铰接轴的两侧各设有一防滑螺母,所述两个防滑螺母位于所述丝杆上。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菱形千斤顶的左铰接轴、右铰接轴通过一丝杆连接,这样在旋转丝杆时,两个铰接轴将同时受力带动连接在铰接轴上的支撑臂旋转,使上顶头和下顶头同时向外顶出,上左支撑臂和上右支撑臂的上端形成的相互啮合的齿状凸起与两个下左支撑臂和下右支撑臂的下端各形成相互啮合的齿状凸起可保证上顶头和下顶头受力均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菱形千斤顶的串联连接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菱形千斤顶的串联结构,包括多个菱形千斤顶,相邻的两个菱形千斤顶之间设有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设有一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形状与所述菱形千斤顶上丝杆头部形状相适应,所述连接槽的壁上设有定位销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设有一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上设有螺杆固定销孔,与所述连接槽相邻的菱形千斤顶上丝杆头部插入所述连接槽内,所述丝杆头部与所述连接槽通过定位销连接,所述定位销位于所述定位销孔内,与所述连接套筒相邻的菱形千斤顶上丝杆尾部插入所述连接套筒内,所述菱形千斤顶 上丝杆尾部与所述连接套筒通过销钉固定连接,所述销钉插在所述螺杆固定销孔内。
上述方案中将多个菱形千斤顶的丝杆通过连杆连接为一体,这样多个菱形千斤顶同时工作时,只需转动端头一个丝杆,其余丝杆将同时转动,且转动的幅度相同,这样就可保证多个菱形千斤顶调节的高度相等,保证多个千斤顶升降幅度一致。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菱形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菱形千斤顶支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菱形千斤顶串联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第五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常熟通润汽车千斤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第五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常熟通润汽车千斤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90440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