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9044024.1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4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钱晓晨;骆兴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02 | 分类号: | B30B15/02;B21D3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设备 中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属于冲压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安装有上下模具的冲压设备,可见上模3是固定在上方的冲床滑块1的底部,下模6是固定在下方的冲床平台2的顶部,导套4是固定在上模3的底部,与导套4相匹配的导柱5是固定在下模6的顶部。在进行大行程的冲床冲压时,冲床滑块1运动到上死点,上模3就会脱离下模6,导套4也和导柱5脱离。在冲床滑块1从上死点向下方的冲床平台2运动过程中,导套4是没有导柱5进行引导的,这就完全要靠机床自身的精度来保证。如果上下模具在装夹的时候如果没有装夹到位,就会出现啃刀现象,即下方的导柱5被上方的上模3打弯,这样会严重影响设备的精度,甚至会使整个冲压设备的模具损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以解决目前市场上冲压设备的模具受到冲程的影响,大冲程的过程中导柱容易被上模打弯而严重影响甚至损毁模具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的结构如下:它包括固定在下方的冲床平台的顶部的下模、固定在上模的底部的导套和固定在下模的顶部的导柱,有螺栓垂直固定在下模的顶部,螺栓导套与螺栓匹配并垂直固定在上模的底部,弹簧套住螺栓和螺栓导套且它的顶部固定在上模,底部固定在下模上,上模通过弹簧被固定在下模的上方,弹簧在不受冲床滑块冲击力时的自然状态时,导套底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导柱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能使得上下模一直在导柱和导套的引导过程中进行运动,且导柱不会脱离导套,有效避免了在大冲程下冲床滑块可能打弯导柱的缺陷,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防止导柱脱离导套,进一步的,螺栓导套下部的螺栓导套底部导孔的内径小于螺栓顶部的螺栓头的外径。这样,螺栓能在螺栓导套中滑动而不会脱离,同时保证导柱不脱离导套。
本实用新型的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可以使得上下模一直在导柱和导套的引导过程中进行运动,且导柱不会脱离导套,有效避免了在大冲程下冲床滑块可能打弯导柱的缺陷,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复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复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冲床滑块,2-冲床平台,3-上模,4-导套,5-导柱,6-下模,7-螺栓导套,71-螺栓导套底部导孔,8-螺栓,81-螺栓头,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见上模3是固定在上方的冲床滑块1的底部,下模6是固定在下方的冲床平台2的顶部,导套4是固定在上模3的底部,与导套4相匹配的导柱5是固定在下模6的顶部。在进行大行程的冲床冲压时,冲床滑块1运动到上死点,上模3就会脱离下模6,导套4也和导柱5脱离。在冲床滑块1从上死点向下方的冲床平台2运动过程中,导套4是没有导柱5进行引导的,这就完全要靠机床自身的精度来保证。如果上下模具在装夹的时候如果没有装夹到位,就会出现啃刀现象,即下方的导柱5被上方的上模3打弯,这样会严重影响设备的精度,甚至会使整个冲压设备的模具损毁。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复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可见,下模6固定在下方的冲床平台2的顶部,导套4固定在上模3的底部,导柱5固定在下模6的顶部,有螺栓8垂直固定在下模6的顶部,螺栓导套7与螺栓8匹配并垂直固定在上模3的底部,弹簧9套住螺栓8和螺栓导套7且它的顶部固定在上模3,底部固定在下模6上,上模3通过弹簧9被固定在下模6的上方而与上方的冲床滑块1脱离,弹簧9在不受冲床滑块1冲击力时的自然状态时,导套4底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导柱5顶部所在的水平面。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冲压设备中的自开模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可见,螺栓导套(7下部的螺栓导套底部导孔71的内径小于螺栓8顶部的螺栓头81的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90440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氟薄膜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高性能片材制造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