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泵头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6377.2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1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神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3/00 | 分类号: | B65D83/00;B65D47/3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泵头管,特别涉及一种弹性体真空泵头管。
背景技术
安装在容器上的真空泵的吸液弹性恢复部分通常由弹簧、垫片、吸管等多个元件组成,此种真空泵结构复杂,组装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真空泵头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真空泵头管,其包括一软管、一按头,及一弹力体,弹力体设置于按头与软管之间,并可驱动按头相对软管运动,弹力体为热塑性弹性体或硅胶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体呈管状,其相对两端分别与软管和按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体包括一弹性体、一波纹管段、一第一弹性体密封圈、一第二弹性体密封圈及一弹性体密封柱,波纹管段设置在弹性体上方,第一弹性体密封圈设置在波纹管段上方,第二弹性体密封圈设置在波纹管段上方,且位于第一弹性体密封圈内部,弹性体密封柱设置在弹性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波纹管段在弹力体的轴线方向上呈波浪状。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内形成有一第一内管、一第二内管及一第三内管;第一内管、第二内管及第三内管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第三内管与软管内的腔A相通;弹性体插在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之间,且弹性体与第一内管密封配合;弹性体密封柱与第三内管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内进一步形成有一软管扣位;按头上设有一按头扣位;软管扣位和按头扣位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按头内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按头密封圈及一第二按头密封圈;第一弹性体密封圈和第二弹性体密封圈插入第一按头密封圈和第二按头密封圈之间;第一弹性体密封圈与第一按头密封圈密封配合,第二弹性体密封圈与第二按头密封圈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按头上进一步设有一按头出液孔;在第二按头密封圈、波纹管段、弹性体密封柱之间形成一腔B;在第一弹性体密封圈、第二弹性体密封圈和第二按头密封圈之间形成一腔C,腔C与按头出液孔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体密封圈与第二按头密封圈控制腔B与腔C之间的连通与关闭;弹性体密封柱与第三内管控制制腔B与腔A之间的连通与关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真空泵头管中将弹力体设置于接头与软管之间用以驱动按头复位,并且弹力体为热塑性弹性体或硅胶弹性体,其可实现现有多个元件组成的弹性恢复部分的功能,其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可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真空泵头管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真空泵头管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真空泵头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真空泵头管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软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软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弹力体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弹力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9为图7中弹力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弹力体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按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按头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按头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真空泵头管100,其包括一软管200、一弹力体300及一按头400。
参考图5及图6,在软管200的内侧端部上形成有一软管扣位210,软管扣位210可以与按头400配合,用以将按头400限制在软管200内。软管200内部形成有一第一内管220、一第二内管230及一第三内管240。第一内管220、第二内管230及第三内管240由外至内依次设置。如图6中所示,第一内管220、第二内管230及第三内管240同轴设置。第三内管240与软管200内的腔A相通。
参考图7至图10,弹力体300可以为热塑性弹性体或者为硅胶弹性体。弹力体300大致呈管状,其包括一弹性体310、一波纹管段320、一第一弹性体密封圈330、一第二弹性体密封圈340、及一弹性体密封柱350。弹性体310、波纹管段320、第一弹性体密封圈330沿着弹力体300的轴线由下至上依次排布,且彼此同轴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63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