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储油槽结构的陀螺用随动壳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6315.1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3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樊理;陈仲恒;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19/04 | 分类号: | G01C19/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王少文 |
地址: | 710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油 结构 陀螺 用随动壳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浮陀螺用的随动壳组件。
背景技术
在液浮陀螺中,惯性球装入一个密封的随动壳中,惯性球的轴线两端被限位轴所限位,在随动壳和惯性球的间隙(储油腔)中注入约70%左右的浮油。当随动壳的回转轴被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时,浮球被浮油带动也随之高速旋转,最终浮油被离心力甩向远离旋转轴线的间隙处,形成如图1所示的工作状态。但是,当随动壳组件外的温度变化时,这种随动壳组件结构中储油腔的浮油的体积也随之变化,相应带来系统阻尼的改变,最终引起陀螺输出参数的变化,这种现象是液浮陀螺不希望发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储油槽结构的陀螺用随动壳组件,其解决了现有液浮陀螺中随动壳组件内的浮油因温度变化带来阻尼变化最终引起陀螺输出参数变化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带储油槽结构的陀螺用随动壳组件,包括密封随动壳1、固定在随动壳内壁上且位于旋转轴线上的两个限位轴6、放置在随动壳内且被限位轴6所限位的浮球2、灌注在随动壳1和浮球2之间的储油腔3中的浮油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随动壳的壳体内且位于两个限位轴6外侧的两个储油槽4,所述储油槽与限位轴6垂直,所述每个储油槽4与储油腔3之间设置有至少三个圆周均布的过油孔5。
上述储油槽4与储油腔3之间的过油孔的数量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带储油槽结构的陀螺用随动壳组件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随动壳组件内部空腔工作表面的情况下,浮油的液面高度变化降低到原变化量的三分之一,相应减小了由于浮油体积变化所引起的液体阻尼变化,达到了减小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系统阻尼变化的目的。陀螺生产合格率由此提高了30%,陀螺装配效率提高了20%。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陀螺用随动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储油槽结构的陀螺用随动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是本实用新型液位变化的对比图;
其中:1-随动壳,2-浮球,3-储油腔,4-储油槽,5-过油孔,6-限位轴,7-浮油,8-回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带储油槽结构的陀螺用随动壳组件,包括密封随动壳、固定在随动壳内壁上且位于旋转轴线上的两个限位轴、放置在随动壳内且被限位轴所限位的浮球、灌注在随动壳和浮球之间的储油腔中的浮油、设置在随动壳的壳体内且位于两个限位轴外侧的两个储油槽,储油槽所在平面与限位轴垂直,每个储油槽与储油腔之间设置有四个圆周均布的过油孔。
本实用新型原理: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保持原随动壳组件内部其余部件不变,在两侧各增加一个储油槽和四个过油孔。
图3所示为原随动壳内储油腔的液位变化原理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随动壳内储油腔和储油槽的液位变化原理图;图中以两个容器模型的截面图表示液位,图3中容器底面积为S1,图4中容器下部底面积为S1,上部横截面积为S2,经计算可得,当两容器内装同种液体且在如图所示液面附近时,两种容器在相同温差下的体积变化量比值为
由于S2>S1,则当液面在图示位置附近时,两个容器在相同温差下,右侧容器内液面高度变化比左侧容器内高度变化小。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设计合适的过油孔,使得浮球正常转动时,浮油可从储油腔进入储油槽,即储油槽与储油腔联通。当工作液面在图2位置时,在相同温差条件下,有储油槽结构随动壳组件的液面高度变化将比定型随动壳组件变化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未经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63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间断电源、稳压电源的显示表盘
- 下一篇:一种自动水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