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篦式推动冷却机的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4975.6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4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徐靖;陈新平;胡斌;李安平;王洲;崔恒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J15/4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地址: | 21003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推动 冷却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风箱和头部活动梁端面连接处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采用的滑动件密封结构中,多采用单一的接触式机械密封。它是靠弹性构件(弹簧或者波纹管以及其组合构件)和密封介质的压力,在相邻的接触端面上产生适当的预紧力,使不同端面间紧密贴合,端面间维持一层极薄的介质膜而达到密封的目的,现有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风箱和头部活动梁端面连接处均是采用接触式机械密封方式。但是在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风箱和头部活动梁端面连接处,不仅具有很高的环境温度,而且粉尘侵蚀较大,因此,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风箱和头部活动梁端面连接处,单纯依靠机械密封不仅容易使密封介质在高温下容易受热变形,并且一旦有粉尘的渗透和侵蚀,会使密封介质的磨损加剧,直接影响此处密封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密封介质在高温,粉尘多的环境下容易磨损,使用寿命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密封装置,可以解决密封介质高温变形和粉尘对密封介质磨损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篦式推动冷却机的密封装置,由压板、密封介质和弹簧构成,压板在紧固面一侧设有密封介质腔,密封介质腔在压板的密封端为敞口,密封介质置于密封介质腔内,弹簧设置在密封介质和密封介质腔的端面之间(以上为现有技术),其特征是:压板中设有导风槽,导风槽进风口设在压板紧固面,导风槽出风口设在压板密封端的端面,导风槽在压板内将密封介质腔包裹。
所述导风槽出风口为喇叭口,其靠近密封介质腔的侧面的张口角度为α,远离密封介质腔的侧面的张口角度为β,0°<α<90°, 0°<β<90°。
其安装方式是:将压板的紧固面紧固在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风箱的端面上,导风槽进风口与风箱端面上的供风口联通。压板的密封端端面与头部活动梁的密封面贴近。此时,在弹簧的作用下,密封介质的密封面与头部活动梁的密封面压紧、密封。弹簧初始处于压紧状态,随着密封介质的磨损,弹簧逐渐释放压紧力,但始终对密封面保持一定的压紧力。经过导风槽的风对密封面进行冷却的同时,对头部活动梁的密封面上的可能渗透的粉尘或其他杂质进行吹扫。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该装置利用机械密封和气体密封双重作用,借助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的供风箱供风对活动接触面进行吹扫,能够在保证良好的密封的同时,减少密封介质的磨损和高温变形,可以延长密封介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不含头部风箱和头部活动梁)。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用于篦式推动冷却机的密封装置,由压板1、密封介质4和弹簧3构成,压板在紧固面5一侧设有密封介质腔6,密封介质腔在压板的密封端8为敞口,密封介质4置于密封介质腔内,弹簧设置在密封介质和密封介质腔的端面之间,弹簧3通过锁紧螺钉2被固定在压板1的内部。由于受到弹簧3的压紧力,密封介质4对密封面进行压紧。同时在压板1内部设置有导风槽7,导风槽进风口9设在压板紧固面,导风槽出风口设在压板密封端的端面,导风槽在压板内将密封介质腔包裹。导风槽进风口9与篦式推动冷却机头部风箱10联通,不仅可以冷却密封面,还对密封面内部的可能渗入的粉尘或其他杂质进行吹扫,保证密封介质与密封面接触光滑良好,在降低摩擦阻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密封介质的使用寿命。
所述导风槽出风口最佳结构为喇叭口,其靠近密封介质腔的侧面的张口角度为α,远离密封介质腔的侧面的张口角度为β,0°<α<90°, 0°<β<90°。本实施例采用的角度:α=β=3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密封需要,本实用新型密封装置为多个组合安装,如图3所示,相邻的密封压板外部采用“Z”型迷宫结构依次扣紧,不仅保证了对密封面的吹扫无盲区,而且根据密封面宽度的不同可以设置若干个密封装置,便于调整宽度方向,从而可以达到对不同宽度的头部活动梁密封面进行密封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4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