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袋的防漏液单硬管接口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4481.8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02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朱仲强;谭鸿波;吴小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4 | 分类号: | A61J1/14;A61J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张韬;孟庆昇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防漏 液单硬管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液袋的防漏液单硬管接口。
背景技术
随着大输液非PVC软袋包装在中国医药市场的普及,各式各样形状的非PVC硬管接口袋型的出现,对于硬管接口非PVC软袋来讲,让每个药厂都很头痛的问题----漏液。非PVC软袋产品产生漏液的主要部位就在管口交接处(其接口部位的漏液要占总漏液的90%以上,漏液的最主要原因是受袋体设计成型的原因,原因一:硬管接口自身为保证药液流量管口设计较大,在焊接过程中对膜材的拉伸比较大。原因二:已经被拉伸变薄的膜材在焊接过程中,受模具与接口焊接过程中的挤压,从而造成接口焊接交接部份膜材变得非常薄弱。原因三:如果接口处焊接较轻很可能造成产品潜在的质量风险达不到密闭效果,所以一般药厂为了产品不产生渗漏的风险,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接口部位为保证严密性焊接均比较重,其焊接过重后,膜材受挤压更加严重,在后序的运输、使用过程中漏液的几率也相应增大了。综合以上原因的出现,软袋漏液问题,始终是一个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袋的防漏液单硬管接口。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输液袋的防漏液单硬管接口,此接口由灌液口和两翼焊接面3组成,其中灌液口由灌液口顶部1和灌液口底部2组成;两翼焊接面3由夹持圆颈5和6、接口两翼7、两翼大圆角8、两翼小圆角9、接口颈12、接口焊接顶面13、接口翼边圆角14组成;接口焊接顶面13连接接口颈12,其中接口颈12设置有夹持圆颈5、6,夹持圆颈5、6连接防漏层4、两翼大圆角8两翼小圆角9和接口翼边圆角14;防漏层4设置有防漏层凸面10和防漏层凸面11;接口两翼7与灌液口顶部1、灌液口底部2连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减少了因焊接尺寸过大对膜材焊接过程中对膜材的严重的拉伸问题,从而保证了接口与膜材交接部位膜材的韧性,有效的减少90%的接口部位的焊接漏液率。同时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药液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部截面图。
图中:1、灌液口顶部 2、灌液口底部 3、两翼焊接面
4、为防漏层 5、夹持圆颈 6、夹持圆颈
7、接口两翼 8、两翼大圆角 9、两翼小圆角
10、防漏层凸面 11、防漏层凸面 12、为接口颈
13、接口焊接顶面 14、接口翼边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输液袋的防漏液单硬管接口,此接口由灌液口和两翼焊接面3组成,其中灌液口由灌液口顶部1和灌液口底部2组成;两翼焊接面3由夹持圆颈5和6、接口两翼7、两翼大圆角8、两翼小圆角9、接口颈12、接口焊接顶面13、接口翼边圆角14组成;接口焊接顶面13连接接口颈12,其中接口颈12设置有夹持圆颈5、6,夹持圆颈5、6连接防漏层4、两翼大圆角8两翼小圆角9和接口翼边圆角14;防漏层4设置有防漏层凸面10和防漏层凸面11;接口两翼7与灌液口顶部1、灌液口底部2连接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4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