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渣处理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91201.8 | 申请日: | 201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9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建伟 |
| 主分类号: | B01D21/04 | 分类号: | B01D21/04;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浮渣 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浮渣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沉砂池一般会存在大量的浮渣,目前通常采用泵送或和机械脱水的方式对浮渣进行清除和处理,其处理过程如下所述:浮渣由刮渣板刮入浮渣坑,浮渣坑内安装有浮渣泵,将含有大量水分的浮渣通过浮渣泵排入浮渣脱水机内,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浮渣再运往垃圾场。由于浮渣含固率过高,约为15%左右,且浮渣具有粘稠、含纤维多的特点,导致浮渣泵极易堵塞;另外,浮渣排入浮渣脱水机后,因其中的油脂类物质极易堵塞浮渣脱水机滤网,导致渣水冒溢,脱水机不能正常工作。
在上述浮渣系统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为了减轻浮渣对后续设备的影响和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只能依靠人工清捞浮渣,导致清捞工作劳动强度高,难度大,费时费力,并且一旦清捞不及时,浮渣就会发生冒溢,造成环境污染,或者进入后续工段,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浮渣处理设备,该处理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除渣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浮渣处理设备,包括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的侧壁上部设置通孔,曝气沉砂池的上部设有刮渣板,其中,该设备还包括钢板,钢板位于曝气沉砂池的外部,钢板呈倾斜状,其较高的一端位于曝气沉砂池侧壁上部通孔的下方,钢板较低一端的下方设有皮带输送机,钢板两侧均焊接有挡板,皮带输送机的输入端设置在钢板低端的末端下方,皮带输送机的输出端下方设有浮渣静沉箱,浮渣静沉箱的底部间隔设置小孔。
本实用新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浮渣坑,浮渣坑位于曝气沉砂池的一侧,曝气沉砂池和浮渣坑通过相邻侧壁上部的通孔相连通,所述浮渣坑的外侧壁的下部设置浮渣坑外侧壁孔,钢板倾斜设置在浮渣坑内,钢板较高的一端位于浮渣坑的内侧壁上,即浮渣坑与曝气沉砂池相邻侧壁上的通孔的下方,钢板较低的一端穿过浮渣外侧壁孔,并伸至浮渣坑的外部,位于浮渣坑外部的钢板两侧均焊接有挡板。
所述皮带输送机上设有时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可以控制皮带输送机自动运行一个行程,将浮渣输送至浮渣静沉箱内。
所述钢板的低端末端与皮带输送机上表面的之间距离不大于30厘米。该距离可以保证浮渣不会外漏。
所述钢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的浮渣处理设备进行改造,处理方法简单,使用方便,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克服了浮渣不易输送的缺点,提高了除渣效果,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连续正常运行;另外该浮渣处理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曝气沉砂池;2、刮渣板;3、钢板;4、浮渣坑外侧壁孔;5、皮带输送机;6、浮渣静沉箱;7、浮渣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1所述的浮渣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曝气沉砂池1和浮渣坑7,浮渣坑7位于曝气沉砂池1的一侧,曝气沉砂池1和浮渣坑7的侧壁上部均设有通孔,曝气沉砂池1和浮渣坑7通过通孔相连通。曝气沉砂池1的上部设有刮渣板2,刮渣板2用于将曝气沉砂池1内污水表面的浮渣刮至浮渣坑7内。
浮渣坑7的外侧壁的下部设置浮渣坑外侧壁孔4,浮渣坑7内设置钢板3,钢板3倾斜安装在浮渣坑7内,钢板3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45°时为最佳。钢板3较高的一端位于浮渣坑7的内侧壁上,即浮渣坑7与曝气沉砂池1相邻侧壁上通孔的下方,钢板3较低的一端穿过浮渣外侧壁孔4,并伸至浮渣坑7的外部。位于浮渣坑外部的钢板3两侧均焊接有挡板,使该端的钢板3呈簸箕状,同时该端的下方设置皮带输送机5,且该端距离皮带输送机5上表面的距离不大于30厘米,该距离可以保证浮渣不会外漏。皮带输送机5的输入端位于钢板3的下方,其输出端的下方设有浮渣静沉箱6。皮带输送机5上设有时间继电器,当浮渣进入浮渣坑后,时间继电器可以控制皮带输送机5自动运行一个行程,将浮渣输送至浮渣静沉箱6内。浮渣静沉箱6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小孔,静沉过程中浮渣内的水分经小孔渗出,并流入附近的污水井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建伟,未经孙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12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