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0254.8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7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徐基仁;刘光渝;蓝光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标准信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濮家蔚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望***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机动车 驾驶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驾驶证件的结构,特别是可同时具有人工和电子自动识别、处理功能的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件。
背景技术
机动车驾驶证是驾驶人员在驾驶车辆时应随时携带备查的证件。传统的驾驶证都是单一由纸质或PVC等平面印刷的形式,通过人工目视或视频识别很是来获取机动车驾驶证上印刷的有关信息内容,进行查验和管理。在现代城市交通拥堵、机动车快速增长情况下,这种查验、处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快速、准确的管理需要。此外,这种印刷方式的证件,其记载的内容只能一次性使用,如需对驾驶证进行年审、信息更新等操作,则要重新换证,同时增加了管理者和使用者双方的成本,而且因受印刷版面所限,能记载的信息内容也较为简单,难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拥堵、车辆多、通行压力大的情况下,对违章、事故车辆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等,目前通常只能采用拦截方式,无疑更加重了道路的拥堵,且费时费力。在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车速较快情况下,对违章车辆进行拦截查验处理的难度更大。只有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同时具有人工和电子自动识别、处理功能的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件,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率。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可以采用在传统记载有目视信息的驾驶证平面型基片结构上,设置有由包括芯片和与之相连的微带电路组成的RFID电子标签单元。
上述的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中,所说的RFID电子标签单元,可以设置在与平面型基片结构中的目视信息所在同平面侧的空白部位处。
此外,上述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中所说的RFID电子标签单元,也可以采用设置在与平面型基片结构中的目视信息所在平面相背的另一侧平面部位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还可以采用的另一种结构形式,是在设置有由包括芯片和与之相连的微带电路组成的RFID电子标签单元的平面型基片结构上,设置有记载目视信息的区域。
在该种形式的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中,所说的记载目视信息的区域设置在平面型基片结构上与RFID电子标签单元的芯片和微带电路所在同平面的空白部位处。
此外,该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中所说的RFID电子标签单元,也可以采用与记载目视信息的区域分别设置在平面型基片结构上两侧相背的平面部位处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上述两种结构形式的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其实质原理和使用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即,其都是在保留了目前采用在纸质或PVC等材料上以印刷方式记载信息的传统驾驶证基础上,通过与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的RFID电子标签的巧妙结合,在传统驾驶证上设置RFID单元,或在RFID电子标签上设置传统方式的目视证件,以互不干扰的方式同时工作,实现多种识别、处理功能。所述RFID电子标签,可采用目前已有报道和使用的纸质型或PCB覆铜板型、PVC型、无源陶基型等不同形式,和/或以适应不同识别距离需要而能分别工作于高频(HF)和/或超高频(UHF)等不同频率的电子标签。
由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的驾驶证可以同时满足以传统的目视或视频方式近距离人工识别,也能以射频识别方式对在正常行驶运动中车辆的驾驶员信息其进行远距离、多对象、数字化的自动识别、分析和处理,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电子标签中写入或更新机动车驾驶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保密设置或设置读写权限等,可以满足在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车型复杂、甚至行驶无序等人工查验困难或误判的情况下,对车辆机动车驾驶员相关信息快速、准确识别和处理,同时还避免因频繁更换证件所带来的成本过高等问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率。
以下结合由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型机动车驾驶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标准信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标准信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0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燕尾坎+贴坡”掺气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护坡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