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压棒的润滑座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9833.0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66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陈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怡雯 |
主分类号: | F16N11/00 | 分类号: | F16N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压 润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润滑座,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在气压棒的内部,并可辅助扶持该气压棒的活塞杆的润滑座。
背景技术
参阅图1、2,中国台湾证书号M253726的实用新型公开一个安装在一个气压棒1内部的定位座2,所述气压棒1包含:一个中空的外管11、一个和该外管11同轴设置并界定出一个内气室12的内管13、一个位于该内管13及该外管11之间的外气室14、一支顶端伸入该内气室12的活塞杆15、一个安装在该活塞杆15上并和内管13的内壁面贴靠的活塞16、一个安装在该外管11内并扶持该活塞杆15的定位套17,以及一个位于该定位套17上方的密封环座18。
该定位座2架设在该密封环座18及该内管13之间,并具有一个座体环圈21、一个直径小于该座体环圈21并自该座体环圈21往上突出的上凸环22、一个直径小于该座体环圈21并自该座体环圈21往下突出的下凸环23,以及一个由该上凸环22往中央突出的内环圈24,该上凸环22具有数个往下凹设的切槽221,而该内环圈24具有一个界定出一个与该活塞杆15保持有余隙的内孔241的内周面242。所述定位座2还具有一个贯穿该上凸环22及该座体环圈21的通气道25,此通气道25具有一个和该内孔241连通的通气口251。
当气压棒1位于一个通气位置时,该内气室12和该外气室14内部充填的气体可以通过该定位座2的通气道25连通,借此改变活塞16相对于该内管13的高度,而当气压棒1位于一个闭气位置时,就可以维持该活塞16和内管13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气压棒1如何在通气位置及闭气位置之间转换是现有的技术,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良重点,不再说明。
以往气压棒1的定位座2除了提供气体进出内气室12及外气室14的管道外,其内环圈24的设计,也具有辅助扶持该活塞杆15的功能,故可提高该活塞杆15升降时的顺畅性。虽然以往定位座2具有前述功能,但一般气压棒1的活塞杆15在相对于内管13及外管11作轴向升降时,由于元件之间相互靠近会摩擦生热,因此,在元件之间需要涂布润滑油,以降低元件之间的摩擦阻力,但是以往的气压棒1虽然可以在元件上涂布润滑油,但辅助扶持该活塞杆15的定位座2并没有保留润滑油的设计,因此,当活塞杆15在升降时不但润滑效果不佳,元件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热也缺乏散发渠道,故前述实用新型的散热效果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润滑及散热效果,同时方便气压棒灌气的润滑座。
本实用新型的润滑座安装在一个气压棒的内部,并供该气压棒的一支活塞杆穿过,且连通该气压棒的一个内气室及一个外气室,该润滑座包含:一个本体环部,以及一个自该本体环部径向往外突出的外突环部,以及一个设于该本体环部及外突环部上并连通所述内气室及外气室的通气道,该本体环部具有一个第一环基面、一个第二环基面、一个贯穿该第一环基面及第二环基面并供该活塞杆穿过的贯孔,以及至少一个贯穿该第一环基面及第二环基面并朝向该贯孔的容油空间。
本实用新型该本体环部的容油空间为数个,且等角度设置。
本实用新型该润滑座还包含数个自该本体环部的第二环基面突出的脚柱部。
本实用新型该本体环部还具有一个连接在该第一环基面及该外突环部之间的第一侧周面,而该外突环部具有一个与该第一侧周面连接的第一环靠面,该通气道具有一个跨越该第一环基面、该第一侧周面及该第一环靠面的第一开口,以及一个位于该第二环基面上的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该第一侧周面具有一个和该第一环基面连接的倾斜面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通过在该本体环部上设置所述容油空间,不但方便组装的气压棒灌气,还可以提高气压棒的润滑及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中国台湾证书号M253726实用新型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一个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润滑座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使用状态的剖视图,显示该润滑座安装在一支气压棒内的情形;
图6是一类似图4的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润滑座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怡雯,未经陈怡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98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加热器防护盖
- 下一篇:一种便于注塑产品脱模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