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矿用燃油惰气惰泡发生装置的氧油比自控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8731.7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3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晓礼 |
主分类号: | A62C3/06 | 分类号: | A62C3/06;A62C5/02;A62C37/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5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燃油 惰气惰泡 发生 装置 自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用防灭火装置,主要涉及矿井防灭火燃油惰气或惰泡阻爆灭火装备中的自控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DQ-500型惰气发生装置和DQP-200型惰气泡沫发生装置电控系统,均利用扭子开关直接启动电机,且通过油门开关控制燃油供油量,装置中无氧含量检测装置,在实际灭火作业中,无法观测装置气体的主要参数,只能通过油压及油门角度曲线图估算氧含量,油门角度控油存在精度差、供油量不准确,且供油量不稳定的缺陷,氧油比需手动控制,实践中灭火气体成分不符合要求。另外,用滑差调速电机调整供油量变化,从而来控制惰气惰泡发生装置氧含量变化,在井下灭火实践中根据装置氧含量变化,来调节供油量变化中,常出现富油或贫油燃烧状态,一旦出现上述状态会给灾区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使用危险性极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新结构的煤矿用燃油惰气惰泡发生装置的氧油比自控系统,达到装置在灭火过程中实现氧油比自动化调节控制、气体质量可靠、装置持续燃烧气体稳定、安全性高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设计是,煤矿用燃油惰气惰泡发生装置的氧油比自控系统由微电脑控制器、变频电动机、燃油泵、燃油箱、喷油嘴和氧量传感器构成,导线分别将微电脑控制器与氧量传感器、微电脑控制器与变频电动机连通,变频电动机与燃油泵连接,燃油输送管路分别将燃油箱与燃油泵、燃油泵与喷油嘴连通。在微电脑控制器的面板上设置多媒体液晶显示屏、电压、电流、出气口气体温度、冷却水压力、燃油压力、氧含量液晶屏及LED显示灯、系统自动与手动控制微动开关。
本实用新型是煤矿用燃油惰气惰泡灭火装置中用于自动调节氧气含量与燃油量供求关系并使之保持平衡的一套自动监控系统,该系统以氧含量为自动变量,以燃油量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通过测定灭火装置出口氧气含量来调整变频电动机稳定运转,从而控制并实现燃油泵供油量的变化,始终保持氧含量在合理范围内的自动调节,确保灭火阻爆装置出口的氧含量符合井下防灭火要求,具有结构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装置井下灭火实践中气体质量可靠、安全、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煤矿用燃油惰气惰泡发生装置的氧油比自控系统配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微电脑控制器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件号说明:
1、微电脑控制器、2、变频电动机、3、燃油泵、4、燃油箱、5、喷油嘴、6、氧量传感器、7、微动开关、8、面板、9、多媒体液晶显示屏、10、电压、电流、出气口气体温度、冷却水压力、燃油压力、氧含量液晶屏、11、LED显示灯、12、系统自动与手动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煤矿用燃油惰气惰泡发生装置的氧油比自控系统,自控系统由微电脑控制器1、变频电动机2、燃油泵3、燃油箱4、喷油嘴5和氧量传感器6构成,导线分别将微电脑控制器1与氧量传感器6、微电脑控制器与变频电动机2连通,变频电动机2与燃油泵3连接,燃油输送管路分别将燃油箱4与燃油泵3、燃油泵3与喷油嘴5连通。在微电脑控制器1的面板8上设置多媒体液晶显示屏9、电压、电流、出气口气体温度、冷却水压力、燃油压力、氧含量液晶屏10、LED显示灯11、系统自动与手动控制开关12和微动开关7。
在煤矿井下灭火实践中,氧含量传感器6将信号输入到微电脑控制器1内计算处理后,控制调节变频电动机2的转速,实现燃油泵3转速及供油量的调整,燃油从燃油箱4经燃油泵3输入到喷油嘴5喷出燃烧,完成氧油比的自动调整控制。微动开关7可随时调节多媒体液晶显示屏9显示的内容,电压、电流、出气口气体温度、冷却水压力、燃油压力、氧含量液晶显示屏10可分别将系统中的电压、电流、气体温度、水压力、燃油压力、氧含量直接显示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晓礼,未经张晓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87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