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自动扶梯扶手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87659.6 | 申请日: | 201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4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杰电气成套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B23/24 | 分类号: | B66B23/24;B66B2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高泉生 |
| 地址: | 2011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自动扶梯 扶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新型的自动扶梯扶手。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大型购物中心、游乐场以及公共场合等使用的电动扶梯普遍采用人工控制,人把电动扶梯的启动按钮启动后,电动扶梯开始运行,若想让电动扶梯停止运行,则需要人工按下电动扶梯的停止按钮;因此电动扶梯只能长时间运行或者是长时间停用。而电动扶梯在使用过程中,人流量往往并不确定,有时,电梯在运行,却并没有人乘坐,造成资源浪费;有时,人急需乘坐,电梯却处于停用状态,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动扶梯扶手,使电动扶梯能够自动启动和停止,从而解决目前人工控制电动扶梯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的自动扶梯扶手,包括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的外缘设置有一圈移动履带;其特征在于,在扶手本体的入口端的移动履带的下侧设置有一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传感器为电容性触摸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有人乘坐自动扶梯时,在入口端用手触摸设置于移动履带下侧的传感器,则传感器发出信号使自动扶梯处于运作模式;若继续有人通过自动扶梯并继续触摸设置于入口端移动履带下侧的传感器,则自动扶梯持续运作;若后续无人触摸传感器,则自动扶梯运转一段时间后自动停止运转,自动扶梯处于待机模式。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电动扶梯的自动控制,既不影响人正常乘坐电动扶梯,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并且,只要人手触摸传感器,扶梯的输送带即可由入口端自行运转到出口端,因而可以将货物独自在扶梯上传送,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自动扶梯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新型的自动扶梯扶手,包括扶手本体1,所述扶手本体1的外缘设置有一圈移动履带2;在扶手本体1的入口端的移动履带2的下侧设置有一传感器3。比如,上行的自动扶梯的传感器3设置于自动扶梯扶手下端的移动履带2的下侧,而下行的自动扶梯的传感器3则设置与自动扶梯扶手上端的移动履带2的上侧。所述传感器3为电容性触摸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还要在自动扶梯的电气控制系统中设置一与传感器3对应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应设置有一延时继电器。将传感器3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又与控制自动扶梯动力马达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当有人乘坐自动扶梯并将手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3上时,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3接收到触摸信号,并将信号输出到自动扶梯电气控制系统相应的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发出信号使自动扶梯的动力马达工作,使自动扶梯处于运作模式,运作模式持续的时间由延时继电器进行控制,因一般自动扶梯运输带由入口到出口需要的时间为10秒,故常常给延时继电器设置10秒的延时,之后自动扶梯处于待机状态;而若继上次触摸传感器10秒内后续有人接着触摸传感器,则动力马达持续运作,自动扶梯持续运转。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电动扶梯的自动控制,既不影响人正常乘坐电动扶梯,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并且,只要人手触摸传感器,扶梯的输送带即可由入口端自行运转到出口端,因而可以将货物独自在扶梯上传送,非常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杰电气成套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杰电气成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76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