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型溜煤管防堵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7237.9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5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兖矿鲁南化肥厂 |
主分类号: | F23C10/22 | 分类号: | F23C10/2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77527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型 溜煤管防堵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溜煤管,具体为一种改进型溜煤管防堵结构,属于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的溜煤管中都带有防堵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为:在溜煤管与炉膛连接处布置播煤风结构,在溜煤管看火镜端布置输煤风结构。然而,由于溜煤管较长,输煤风压力与流速必将发生衰减现象,结果是在溜煤管底板的AB段之间(如图1所示)某个位置开始将起不到输送的目的,加之在入炉煤湿度大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堵煤现象。溜煤管堵煤,轻者造成锅炉减负荷运行,严重时将直接导致锅炉结焦或停炉的事故,而且在处理堵煤的过程中还存在被烫伤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型溜煤管防堵结构,可彻底解决溜煤管堵煤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溜煤管防堵结构,包括溜煤管,溜煤管包括倾斜段,在倾斜段上设有至少一个气力防堵结构。
所述倾斜段包含有底板,所述气力防堵结构设置在该底板上。
溜煤管与炉膛连接处设有播煤风接口,所述气力防堵结构设置在倾斜段的AB段之间的底板上,所述AB段之间的底板即为倾斜段落煤点至播煤风接口上边沿之间的底板。这里所指的倾斜段落煤点(A处)即指具有一段速度和质量的煤在下落过程中首先在倾斜段上接触的点。播煤风接口上边沿(B处)指的是播煤风接口结构的上边沿处。气力防堵结构设置在倾斜段的AB段之间的底板上,此气力防堵结构设置可以不包括AB两点。
所述底板由若干块分板组成,相邻的两块分板相互重叠且留有缝隙,这些分板沿煤下落方向呈阶梯状排列;所述气力防堵结构的数量等于若干块分板所形成的缝隙的数量。
相邻的两块分板相互重叠的长度为2~10cm,留有缝隙的距离为0~4cm。
所述气力防堵结构包括风室和气力输送风接口,风室由相邻两块分板及其缝隙以及把两块分板交接处围起来的围板组成,气力输送风接口设在该围板上。由于用分板组成缝隙,故这个结构中无须安置特制的喷嘴等零部件。
所述围板为钢板。
这里所说的倾斜段即为溜煤管在通向炉膛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段溜煤管是倾斜的,这段倾斜的溜煤管我们取之为“倾斜段”。当然,倾斜段可能是整个溜煤管,也可能部分溜煤管;可能倾斜段与其它部分溜煤管有明显的“拐点”,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给出了有明显“拐点”的溜煤管,也可能二者无明显的区别点。但无论哪种情况,为解决“溜煤管较长,输煤风压力与流速必将发生衰减现象”,必然要在倾斜段设置至少一个气力防堵结构,其设置的位置、数量、间距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判断、预知和应用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均包含了这些情况。
底板意即在筒状的底面由若干块分板组成,若干块分板之间沿煤下落方向留有空隙,上下方向上两板彼此相隔,但分板的另外两边(左右方向上的两边)应与其它部分的倾斜段溜煤管相连。底板或者说分板的形状应与倾斜段筒体的状态相适应,在左右方向上可以呈圆弧形,也可也呈直线形。当然,底板或者说分板的宽度也应与倾斜段筒体的大小相适应,以达到最佳的输煤效果为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溜煤管底板上增设了多个气力防堵结构,避免了因管道长而产生风压和流速的衰减现象,使得煤与底板之间形成气垫,减少与底板的接触频率,彻底解决堵煤问题,同时还能延长溜煤管的使用寿命。此外,该气力防堵结构均用钢板围成,不需要制作专用喷嘴等零部件,因此,还可降低投资和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溜煤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力防堵结构放大图。
其中1.溜煤管,2.辅助输煤风接口,3.观火镜,4.输煤风接口,5.倾斜段,6.播煤风接口,7.炉膛,8.气力防堵结构,9.分板,10.风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兖矿鲁南化肥厂,未经兖矿鲁南化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72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纯上进风大热流量炉头
- 下一篇:自动连续排污余热回收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