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置式内燃机气缸套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86854.7 | 申请日: | 201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5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黄茂张;谭鸿斌;韦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恒达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F1/16 | 分类号: | F02F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45112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中置式 内燃机 气缸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上使用的气缸套。
背景技术:
内燃机工作时,活塞沿着气缸内壁进行高速的往复运动,而且燃烧冲程会产生高温(1000度左右)。内燃机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气缸套产生严重磨损,都要进行修理或更换,修理或更换的成本都很高。内燃机气缸套的磨损超过允许标准将使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严重下降。因此,通过减缓气缸套的磨损,可大大的延长内燃机的使用寿命。气缸套磨损的主要原因通常有三个方面,即机械磨损、磨料磨损、化学腐蚀。机械磨损是由机械摩擦引起的,机械磨损的程度受气缸、活塞环的加工精度、配合质量、润滑条件、工作温度摩擦中相互的压力以及表面硬度大小的影响,提高气缸套内壁的硬度可极大的减小磨损。为了提高气缸套内壁表面硬度,通常是在气缸套内壁表面进行高频淬火、高能量激光等离子光束淬火等,但这些方式不仅加工成本高,且最终得到的表面硬度受材料本身的限制,其结果还是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置式内燃机气缸套,以克服发动机在做功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所引起金属显微融化粘着而把活塞、活塞环和气缸套拉伤的技术问题。 [000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置式内燃机气缸套,该气缸套上部加工有定位支承台肩(1),在定位支承台肩的上端面还设计气缸套密封垫定位凸起(2),支承台肩下平面为气缸套的定位台阶,紧贴安装在机体气缸套安装孔的定位平台上,其上端面比机体的上端面高出0.07~0.15mm,且该定位支承台肩的上端面和机体的上端面共同安装有压紧气缸密封垫;气缸套的中下部设置有气缸套定位台阶设有数道用于装配密封胶圈的环槽(3),并通过装在环槽内的密封胶圈与机体的气缸套密封径向定位平台压紧配合,起到密封冷却水的作用;起到顶部固定,中部自由作用。
一种中置式内燃机气缸套,包含气缸套下部导向(4),其与机体上的气缸套安装孔有极小的间隙配合,起着导向定位的作用。
内燃机气缸套工作的内孔表面既是装配表面又是工作表面,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内燃机的装配质量和使用性能。通过新加工工艺“平台珩磨”加工,在气缸套的内圆表面上珩磨出带有储油用的沟槽平台网纹(5),其可以通过飞溅润滑和喷嘴的强制润滑下快速形成高强度的油膜和把多余的机油刮回曲轴箱,起到内部润滑作用,使气缸套内壁与活塞环这摩擦副得到充分的润滑和良好的密封性,较好降低摩擦功的损失。
为了提高水冷却效果,采用从气缸套中部进水冷却气缸套结构,替代传统的由下到上冷却水浸泡冷却气缸套的结构,确保有效全面把从气缸套传来的热量及时带走,也避免了传统柴油机的不利于气缸套的冷却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支承台肩(1)、定位凸起(2)、环槽(3)、下部导向(4)、沟槽平台网纹(5)。
具体实施方式
本气缸套的安装方式是该气缸套上部加工有定位支承台肩(1),在定位支承台肩的上端面还设计气缸套密封垫定位凸起(2),支承台肩下平面为气缸套的定位台阶,紧贴安装在机体气缸套安装孔的定位平台上;气缸套的中下部设置有气缸套定位台阶设有数道用于装配密封胶圈的环槽(3),并通过装在环槽内的密封胶圈与机体的气缸套密封径向定位平台压紧配合,起到密封冷却水的作用;也起到顶部固定,中部自由作用。同时,气缸套下部导向(4)与机体上的气缸套安装孔有极小的间隙配合,起着导向定位的作用。在汽缸盖大于250N/N.m压紧预紧力作用下,气缸套上端面比机体的上端面高出0.07~0.15mm的定位支承台肩的上端面和机体的上端面共同安装有压紧气缸密封垫进行密封。而中部环槽装有数道用于密封胶圈,对水腔里的冷却水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这样的装配方式,可极大减小气缸套在汽缸盖的压紧压力下出现变形。
同时,内燃机气缸套工作的内孔表面既是装配表面又是工作表面,通过“平台珩磨”加工,在气缸套的内圆表面上珩磨出带有储油用的沟槽平台网纹(5),通过飞溅润滑和喷嘴的强制润滑下起到内部润滑作用,使气缸套内壁与活塞环这摩擦副得到充 分的润滑和良好的密封性。
另外,结合本气缸套采用湿式气缸套的结构形式,其气缸套外壁与冷却液直接接触的特点,为了把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的高温通过气缸套、活塞和活塞环传递给冷却水及时地把热量带走,采用从气缸套中部进水冷却气缸套结构,替代传统的由下到上冷却水浸泡冷却气缸套的结构,保证冷却气缸套上部分的冷却水有充分的流动,确保有效全面把从气缸套传来的热量及时带走,提高准冷却水效率。也避免了传统柴油机的冷却水循环是由下而上的,在气缸套的上部分区域就容易形成死水区,不利于气缸套的冷却的现象,而气缸套的中下部所受的热量没有那么大,通过缸体把热量带走冷却已经完全满足了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恒达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市恒达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68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注吹中空成型机伺服电机驱动转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隧道抽芯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