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5511.9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3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3/02 | 分类号: | F28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4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互 结构 散热 膜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散热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机械、电力、通信、化工等诸多领域,在产品的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以及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数量不同的热量。而且,所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散发的话,则会对产品的加工及使用,均有可能造成影响。
目前广泛使用有各种各样的散热材料。不同类型的散热材料,会具有不同的性能。比如说,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良好,特别是其中的一部分金属材料,如铜、铝、银等,其导热性能尤其良好。比如,铜质的散热器、铝质的散热器,都应用非常普遍。
下面列举一下常用的一些散热材料的热导率性能:
铝:237W/m·K;
铜:401W/m·K;
银:420W/m·K;
金:318W/m·K。
因为价格因素,当前使用的绝大多数散热器,是采用铜质材料或者铝制材料来制造的;但有一些特殊场所,也使用银质或金质材料,来用作散热材料。散热器的形状与结构、尺寸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互有不同。比如,各种CUP上使用的散热器,以及电路板上使用的散热器,大多是具有波浪形散热沟槽的散热器件。
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会应用到具有高散热性能的膜材料。
其中,利用碳成分所制作的高散热石墨膜,具有很高的散热能力,可以达到:1500~1750W/m·K。
而目前作为研究热点的石墨烯材料,则具有更加强大的散热能力,其热导率约为5000W/m·K。
如此高散热率的膜材料,为各种的产品中的散热器材,提供了新的选择。
现有的石墨烯为膜厚度为单原子,厚度极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导热性能的发挥。
本实用新型希望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该高散热膜片通过提高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由基底高散热膜片,以及附着在基底高散热膜片上的鳍状高散热膜片两部分组成。
优选的,所述的高散热膜,为高散热石墨膜和石墨烯膜两者至少其一。
优选的,所述的高散热石墨膜,厚度在1-300微米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鳍状高散热膜片,为长条状,长度为0.1cm~10cm。
优选的,所述的鳍状高散热膜片在基底高散热膜片上以交互阵列的形式排布,形成交互鳍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基底高散热膜片采用石墨烯膜,鳍状高散热膜片为高散热石墨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基底高散热膜片,以及附着在基底高散热膜片上的鳍状高散热膜片,能够大幅度增加散热面积,从而实现高效散热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1和图1-2分别为针对两种不同的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制造方式所生产的成品示意图。
图2-1和图2-2分别为针对两种不同的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制造方式所生产的产品纵截面示意图。
图3-1和图3-2分别显示了制备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的两种不同方法的具体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1和图1-2所示,它们分别为针对两种不同的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制造方式所生产的成品示意图。
图1-1对应的制造方法中的方式一,通过加压的方式,将鳍状高散热膜片200同基底高散热膜片100融合成型。
由图1-1可以看出,所述的一种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由基底高散热膜片100,以及附着在基底高散热膜片100上的鳍状高散热膜片200两部分组成。
鳍状高散热膜片200在基底高散热膜片100上以交互阵列的形式排布,形成交互鳍结构。
鳍状高散热膜片200同基底高散热膜片100直接接触,没有其他附加成分。
图1-2对应的制造方法中的方式二,利用粘合剂,将鳍状高散热膜片200同基底高散热膜片100粘合成型。
由图1-2可以看出,所述的一种交互鳍结构型高散热膜片由基底高散热膜片100,以及附着在基底高散热膜片100上的鳍状高散热膜片200两部分组成。另外,在基底高散热膜片100同鳍状高散热膜片200相接触的部位有辅助二者固定成型的粘合剂300。
鳍状高散热膜片200在基底高散热膜片100上以交互阵列的形式排布,形成交互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55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