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复合加筋绿色护坡砌块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4785.6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8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王保田;张文慧;蓝日彦;朱坚和;阮志新;蔡宁生;叶琼瑶;阳明慧;潘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复合 绿色 护坡 砌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景观护坡结构,特别是一种景观互嵌式砌块绿色护坡结构。属于建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重力式挡土墙依靠结构自重和挡土墙底面与基础之间的摩擦力抵抗土压力作用来保持结构稳定。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景观砌块挡土结构。自2003年开始,景观砌块挡土结构在中国开始规模化生产。砌块外表面采用劈裂工艺形成粗糙的花岗岩表面形态,在砌块成型过程中,在填料内添加给定色调的矿石粉,使砌块形成不同的色调,使砌块挡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时若能注意挡土结构在走向方向的曲线形态,高度方向组成错落有致的台阶,配合绿化,将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目前市场上的互嵌式砌块主要依靠劈裂工艺形成的花岗岩形态表面和添加矿石粉形成不同的色调起较好的景观效果,并不能起到边坡表面绿化的效果。实用新型200620070901公开了互嵌式砌块,本实用新型在其基础上做了改进,使其具备了景观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砌块不能起到边坡绿化效果的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在边坡防护的同时能够对边坡起到绿化作用的互嵌式砌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新型复合加筋绿色护坡砌块,在砌块的后缘设有呈圆弧面的后缘互锁连接端;砌块的中间开设孔洞,孔洞的下方或两侧开有销钉孔,其特征是砌块的前缘还设有向下倾斜的圆孔
具体来说:其结构是在砌块的后缘设有呈圆弧面的后缘互锁连接端,砌块的中间开设孔洞以减小混凝土的用量和砌块的自重,以方便施工安装;孔洞的下方或两侧开有销钉孔,销钉孔两两对应,上下两层砌块见由插入销钉孔的销钉连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在砌块的前缘开有向下倾斜的圆孔,圆孔中充填袋装营养土和种子,种子发芽后长出砌块前缘表面起到绿化边坡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砌块后缘的互锁连接及相邻砌块层间的销钉连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通过砌块前缘圆孔中充填填袋装营养土和种子,种子发芽后长出砌块前缘表面起到绿化边坡的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砌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的1是砌块,用C25细骨料混凝土制造、2是孔洞、3是第一销钉孔、4是第二销钉孔、5是第三销钉孔、6是第四销钉孔、7是砌块前缘的圆孔、8是砌块前缘的圆孔、9是后缘顶角、10是后缘互锁连接端、11是砌块前缘、12是砌块后缘。
附图2是砌块的A-A`示意图。
附图3为绿色护坡砌块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1、2,其结构是在砌块1的顶部设有呈圆弧面的后缘顶角9,在砌块1的底部设有与后缘顶角相对应的呈圆弧面的后缘互锁连接端10,砌块1中部开孔洞2,孔洞2的下方或两侧开有第一销钉孔3,第二销钉孔4,第三销钉孔5,第四销钉孔6;销钉孔两两对应;在砌块1的前缘11开有圆孔7和圆孔8。
对照附图3,砌块挡土墙现场施工时砌块1的装配如下:
以二层砌块,每层有三块砌块为例。
首先将第一层三块A、B、C砌块1放置于基础上,在砌块1的孔洞2中填入碎石,然后将第二层A’、B’、C’砌块1放置于第一层A、B、C砌块1之上,第一层A、B、C砌块1的后缘互锁连接端9与第二层A’、B’、C’砌块1的后缘顶角10接触,第二层A’砌块1的第一销钉孔3与第一层A砌块1的第四销钉孔6对齐,第二层A’砌块1的第二销钉孔4与第一层B砌块1的第三销钉孔5对齐,第二层B’砌块1的第一销钉孔3与第一层B砌块1的第四销钉孔6对齐,第二层B’砌块1的第二销钉孔4与第一层C砌块1的第三销钉孔5对齐。在上、下两层砌块对齐的销钉孔中插入销钉使两层砌块连接,在第二层砌块的孔洞中填入碎石,最后进行填土施工,至此完成第一层填土施工。第一层填土施工结束后,在第二层砌块A’、B’……之上放置第三层、第四层砌块, 若为加筋挡土结构,则在第二、第三层砌块之间铺设土工格栅,依此类推,直至填土施工至设计高程。每层砌块施工结束后在砌块前缘的圆孔7和8中充填掺入种子的袋装营养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河海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47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