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离合器结构的压力油密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4700.4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6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王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5/12 | 分类号: | F16D25/12;F16D25/10;F16J15/5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12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结构 压力 密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工程机械液力变速器双离合器结构中的压力油密封机构,属于工程机械液力变速器的双离合器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多挡位的液力变速器,如工程机械变速器,出于结构设计上的考虑,往往会在一个离合器部件中的轴上同时设置两套离合器11(见图1),这样可使变速器结构紧凑,传动布置也更为合理。
我们知道,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挡位是通过相应离合器的结合和分离来实现的。对于图1中所示的两套离合器其功能上是独立的,对于变速器某一挡位来说,可能是其中某一个离合器结合,而另一个离合器不结合,也或者两个离合器都结合,还有就是两个离合器都不结合,由其它部件中某一或几个离合器的结合来完成挡位功能。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也比较简单:压力油通过压力油道12推动相应的活塞14,使活塞14压紧离合器中的摩擦片,通过摩擦副(外摩擦片及内摩擦片)的摩擦作用来实现离合器外壳与相对应的齿轮一起运动,从而实现动力传递。从图1的结构中可看出,两套离合器共用一个离合器轴,而且轴与进油端盖存在着相对旋转运动。压力油通过进油端盖进入离合器轴,两套离合器的压力油道是相互独立的,同时为给离合器零件提供足够的润滑,离合器轴中设置有一润滑油道13。
因轴是旋转的,轴与进油端盖配合处必然存在间隙,因此必须通过密封环(合金或其它材料制成)来对压力油进行动密封。为使其有一较好的密封效果,对密封环材料、制造工艺,还包括轴的密封环槽加工等都有一较高要求。但密封是相对的,必然还是会有一定的油的泄漏损失,一般来说只要在标准规定的泄漏量范围内,都认为其密封环或其密封结构是合格的。但国内密封环制造工艺水平较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其允许的泄漏量标准范围也较为宽松,与国外先进水平所提供的标准值差距明显。
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变速器基本是单离合器结构,密封环处泄出的油直接回到油池,只要压力损失在允许范围内,离合器都能正常工作,因此对密封环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当然泄漏量过大或密封环失效引起变速器故障则当另议)。但对于双离合器结构则不一样了,如果压力油泄漏量过大,必然会在两个压力油道间引起“囤油”现象,如果两离合器只有其中一个离合器在工作(也就是该离合器油道有压力油,而另一离合器油道内油无压力),“囤积”的压力油如果无法排除,在压力差作用下流向无压力的这边离合器从而引起串油,使该离合器也可能产生结合,导致带排现象,轻则使变速器挡位失效,严重则可能引起离合器烧损乃至齿轮断裂!
分析表明,即使符合国内相关行业泄漏量标准,如果没有相应措施,仍会引起“囤油”现象,对于目前国内的工艺制造及材料水平,要密封环及相应的密封结构大大低于国内行业标准(特别是批量产品)是相当有难度的。而如果采用国外先进产品,不仅成本高,同时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能保证每个产品都能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避免压力油因密封环过量泄漏而造成的串油从而引起离合器带排等重大质量事故的双离合器结构的压力油密封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它包括:一安装有双离合器的轴,所述的轴中间轴向开设有润滑油道和分别连通左端离合器和右端离合器两个压力油道,在所述轴的端部安装有带有压力进油口并连通所述压力油道的固定进油端盖,在所述轴上与所述固定进油端盖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内嵌有密封环的密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密封槽之间开设有一个径向回油孔,该回油孔从轴的外壁径向连通所述的润滑油道。
所述的轴上与所述固定进油端盖之间设置有四个内嵌有密封环的密封槽,所述的每两个密封槽之间开设有一个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所述的径向回油孔径向连通所述的润滑油道。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密封环之间增设一回油孔,从而避免“囤油”现象;这样即使密封环处泄漏量偏大(一定范围内的泄漏不会影响压力油的正常工作),也能保证变速器能正常工作,减少了可能的故障概率,提高了产品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油孔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47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