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电镀槽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1403.4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0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昭;李劲风;蔡超;聂姗姗;段德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天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7/02 | 分类号: | C25D17/02;C25D2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4515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电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电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电镀槽。
背景技术
复合电镀作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中的重要部分,在近年来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当非水溶性纳米颗粒作为固定相被加入到电镀溶液中,在电镀过程中与主体金属共沉积在基材上的镀层即为纳米复合镀层。该类镀层具有比普通复合镀层更优异的耐磨性、耐蚀性及工作温度,因而该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热点。
由于纳米微粒的表面活性能较大,在镀液中很容易发生团聚,所以纳米微粒在混合镀液体系中如何更长时间的保持稳定与分散均匀是纳米电镀工艺中的关键的技术之一。在现有的工艺体系中,通常采用合适的分散剂及适当的搅拌方式来加以实现。其中,超声波搅拌因其可使液体空化,产生较大的机械能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搅拌效率。然而,在超声过程中,往往会因其产生能量过大导致纳米微粒很难通过吸附作用参与金属/非金属共沉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纳米电镀槽,能够避免纳米电镀过程中因超声作用强烈而影响电镀工件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纳米电镀槽,包括主槽、辅槽,主槽内设置有电极棒,主槽与辅槽之间连接有出液管和溢流管,出液管上设置有抽液泵,抽液泵将主槽内的电镀液通过出液管抽到辅槽中,辅槽中的电镀液通过溢流管流到主槽中,辅槽上设置有超声波搅拌器。
作为优选,所述的溢流管上设置有阀门;可以通过调节阀门来控制溢流管的镀液流量,使之能够满足电镀的需要。
作为优选,所述主槽内设置有空气搅拌装置;进一步加强对主槽内电镀液的搅拌。
作为优选,所述辅槽的体积为主槽的三分之二;从而使超声波搅拌器搅拌的电镀液减少,可大幅度减少电能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辅槽的高度高于主槽0.8—1.2米。
本实用新型设置主槽和辅槽两个电镀槽,在辅槽内对电镀液进行超声波搅拌,经过超声波搅拌的电镀液流到主槽内,然后在主槽内对金属工件进行电镀,这样既能够通过强有力的超声作用使得镀液中的纳米粒子达到完全分散,同时避免了在超声过程中,因其产生能量过大导致纳米微粒很难通过吸附作用参与金属/非金属共沉积的缺陷,使得电镀效果较好;同时主槽与辅槽之间电镀液的流动也加强了电镀液的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一种纳米电镀槽,包括主槽1、辅槽2,主槽1内设置有电极棒6,其特征在于,主槽1与辅槽2之间连接有出液管12和溢流管13,出液管12上设置有抽液泵11,抽液泵11将主槽1内的电镀液通过出液管12抽到辅槽2中,辅槽2中的电镀液通过溢流管13流到主槽1中,辅槽2上设置有超声波搅拌器5。溢流管13上设置有阀门14。主槽1内设置有空气搅拌装置10。辅槽2的体积为主槽1的三分之二。
辅槽2一般放置高度要高于主槽0.8—1.2米,抽液泵11将主槽1中的电镀液抽吸到辅槽2中,在辅槽2中通过超声波搅拌器5对电镀液进行搅拌,经过超声波搅拌的电镀液通过溢流管13留到主槽1中,然后在主槽1中对金属工件进行电镀,施镀的时候,在主槽1上方设置一支架来固定有三根分别与整流器3正负极相连接的紫铜电极6,其中两端的两根紫铜电极分别与置于电镀溶液中的阳极板7连接,居中的一根紫铜电极与施镀工件8连接。空气搅拌装置10在主槽1中对纳米镀液进行进一步的搅拌。在电镀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抽液泵11以及溢流管13的阀门14来调节镀液在两个槽内的流量,使得主槽和辅槽内的纳米镀液达到平稳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天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嘉兴市天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14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