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固在盖梁上的操作平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0905.5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2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军;周松国;杨血烽;王忠;李淳;傅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盖梁上 操作 平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中需要对盖梁上的支座更换、盖梁修复、表面清理、涂饰等行为时的操作平台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悬固在盖梁上的操作平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高架、立交桥梁的日益增多,而且交通车流量也越来越大,许多早期建设的桥梁的盖梁支座都已有发生损坏的现象,而且现在的盖梁顶面的垃圾也在日渐增多;有时,为了美观需要在局部地段将盖梁的表面进行涂饰美化,但现在由于许多桥梁都建设在繁华的大都市中心,地面的交通也极其繁忙,因此如果按常规搭设满堂脚手架操作平台来进行支座更换、盖梁修复、表面清理、涂饰等行为时,就将会对地面交通造成极大的影响,现阶段缺少一种简单方便的操作平台装置来进行这些项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悬固在盖梁上的操作平台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悬固在盖梁上的操作平台装置,包括2个以上的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由角钢或方钢焊接构成,宽度为90~120cm,高度为150~200cm;所述矩形框中的一个侧边分别依顺序平行地固定在盖梁的一侧,相邻之间的距离为150~200cm;在所述矩形框之间的底部和侧面均设置钢管横桥向地通长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形框的钢管内侧放置竹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形框的侧边与盖梁侧面是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形框的底部钢管之间间距30~40cm,侧面钢管之间间距40~5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形框的钢管内侧放置竹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形框的钢管外侧悬挂密目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该装置能提供给工作人员一个操作平台以进行支座更换、盖梁修复、表面清理、涂饰等行为,从而确保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消除了桥梁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而且本装置成本极低,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纵桥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横桥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悬固在盖梁上的操作平台装置的具体实施例,针对的是一种预制梁板桥,该桥梁2下每间隔1米安装着板式橡胶支座3,根据桥梁2纵向工作区域的长度,可设置一定数量的矩形框4;安装时,先在盖梁1的侧面用冲击钻钻孔,孔的个数以及螺栓个数需满足操作平台装置的力学要求,并且用高强螺栓5将矩形框4的侧边与盖梁1侧面紧贴后固定;矩形框4可由角钢或方钢焊接构成,每个矩形框4的宽度在90~120cm之间,高度在150~200cm之间;每间隔150~200cm安装1个矩形框4,依顺序平行地安装,最后在矩形框4的底部、侧面采用钢管6横桥向地通长连接,构成一个封闭的工作区域;该区域的底部钢管6之间的间距为30~40cm,侧面钢管6之间的间距为40~50cm;在底部钢管6上铺设竹排7供工人走动,侧面钢管6内侧也布置有竹排7,共同围护成为一个不封顶的半挡护工作框架,作为工人修复或装饰桥梁工作时的操作平台装置;在该矩形框4的钢管6外侧还可以悬挂密目网8以作进一步的安全防护。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子,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09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波纹管涵洞单元片立式组装工装
- 下一篇:悬索桥吊索换索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