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800kV换流站直流滤波器悬挂安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75394.8 | 申请日: | 2010-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5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夏雪;王丽峻;黄晓明;王强;余波;胡劲松;冯小明;丰玉祥;王代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H02J1/02 | 分类号: | H02J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徐宏;吴彦峰 |
| 地址: | 61002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800 kv 换流 直流 滤波器 悬挂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800kV换流站直流滤波器悬挂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电源基地和负荷中心相距较远,特高压直流输电已经逐渐成为远距离、大功率输电的首选。近年来,随着云南-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建成和投运,我国特高压直流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于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压等级高、输送距离长、输送功率大、工程投资高,在输电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同时由于特高压换流站的送端站往往位于中国西南的山区,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对特高压设备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常规工程当中,直流滤波器的C1电容器塔一般采用落地式支撑安装。
支柱绝缘子安装在专用的地面基础上,电容器塔底部固定在支柱绝缘子的顶部。由于±800kV换流站直流滤波器的C1电容器塔承受的电压很高,当采用如图1所示安装方式时,其直流滤波器的C1电容器塔一般采用多塔布置,这样会增大设备投资和占地面积。
电容器塔安装时,采用电容器塔层间单元从支柱绝缘子顶部从下往上安装的安装方式。
这种安装方案实现方法较为简单,安装过程也较为简便,但是由于只有底部的支柱绝缘子承重,因此适用于地震设防烈度不高、且滤波器电容器塔整体高度较低的场合。
发明内容
一种±800kV换流站直流滤波器悬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电容器高压端位于上部,采用悬式绝缘子悬挂于构架梁上;电容器低压端位于下部,在悬式绝缘子最底端设置专用的挂环和固定工具固定在的专用地面基础上,减小整个电容器的风偏。
1、电容器高压端位于上部,采用悬式绝缘子悬挂于构架梁上;2、电容器低压端位于下部,在悬式绝缘子最底端采用专用的挂环和固定工具固定在地面的专用基础上,减小整个电容器的风偏;3、电容器塔安装时,采用从上往下的安装方式,即最先安装高压侧悬式绝缘子,随后从上往下安装电容器塔的层间单元,最后安装低压侧专用挂环并固定于地面基础上。
这种安装方案安装过程比较复杂,适用于地震设防烈度较高、或者滤波器电容器塔整体高度较高的场合。从图4可看出,C1滤波器的悬挂安装方案的特别适合于高地震烈度地区或者C1电容器塔采用单塔布置的特高压换流站。由于我国水电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直流工程的送端往往位于地震活动频繁的西南地区,因此该方案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传统方案(悬落地式支撑安装结构)和本实用新型方案(悬挂安装结构)比较图表如下:
附图说明
图1落地式支柱绝缘子安装方案示例图。
图2悬挂安装方案示例图。
图3悬挂安装方案底部固定详图示例。
其中:3:电容器塔本体;1-1:支柱绝缘子;2-1:高压侧绝缘子;3:电容器塔本体;2-2:构架;3:电容器塔本体;3-2:低压侧悬式绝缘子;3-3:专用挂环及固定工具:3-4:地面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电容器高压端位于上部,采用悬式绝缘子悬挂于构架梁上;2、电容器低压端位于下部,在悬式绝缘子最底端采用专用的挂环和固定工具固定在地面的专用基础上,减小整个电容器的风偏;3、电容器塔安装时,采用从上往下的安装方式,即最先安装高压侧悬式绝缘子,随后从上往下安装电容器塔的层间单元,最后安装低压侧专用挂环并固定于地面基础上。
这种安装方案安装过程比较复杂,适用于地震设防烈度较高、或者滤波器电容器塔整体高度较高的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53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于水田行走的复合履带
- 下一篇:一种变截面汽车B柱加强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