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业用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73864.7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7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焦有亮;李奇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19 | 分类号: | G05D23/19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 模块 可控硅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特殊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其电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系统,基本上是通过PLC和智能仪表来控制可控硅的通断,从而实现温度自动控制。国内目前所用模块式可控硅的外形结构决定了安装方式,首先,触发极的位置要求铜母排制作时要在触发极处折一个弧度,这样才能保证主回路不碰到触发线;其次,铜母排是硬性的,触发线必须在母排安装前接好,否则母排安装好后就很难再接触发线;第三,母排装好后查验线路很困难,无法测量,接线常选用不同颜色的电缆来区分;第四,一旦触发线有松动现象,只能停电查验及检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工业用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其特征在于:在柜体内安装一风机箱,风机箱上安装有冷却风机,在风机箱内安装有集成于散热片上的模块式可控硅,连接母排直上直下分别与快速熔断器和模块式可控硅连接,模块式可控硅的触发极位置分别设置于模块式可控硅的左右侧。
进一步地,上述的工业用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所述冷却风机位于风机箱的顶部后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①快速熔断器、模块式可控硅、连接母排等元器件的安装、维修、拆卸都非常方便,尤其是触发极的接线及查验完全不受任何影响和限制;
②冷却风机装在风机箱顶部抽风,冷却效果更好;由于冷却风机需要长期不间断工作,更换是不可避免的,在上面更换风机无需主回路停电,只要把控制风机的开关关掉即可,非常安全和方便;
③模块式可控硅上的触发极位置由原来的正下方改在两侧后,连接母排的制作也由原来的折弧度改为直上直下安装,结构更简单,另外接线、查线、维修更容易,安全系数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见下表:
具体实施方式
控制柜柜内元器件的安装布局是否合理、安全、可靠,元器件的更换维修是否方便,安装是否省功又省料,控制柜内的结构设计是关键。设计了模块式可控硅新型的安装结构,改变触发极的位置,另外,冷却风机也有下改装上面。
如图1所示,工业用模块式可控硅控制柜,在柜体1内安装一风机箱4,风机箱4上安装有冷却风机,冷却风机位于风机箱的顶部后方,在风机箱4内安装有集成于散热片上的模块式可控硅5,连接母排2直上直下分别与快速熔断器3和模块式可控硅5连接,模块式可控硅5的触发极位置分别设置于模块式可控硅的左右侧。
模块式可控硅5的触发极完全躲开了连接母排2,连接母排2可直上直下与快速熔断器3和模块式可控硅5连接,并一直连到风机箱下端,穿过互感器6与现场的加热器衔接。
采用这种风机箱4,两扇门一开,快速熔断器3、模块式可控硅5、连接母排2等元器件的安装、维修、拆卸都非常方便,尤其是触发极的接线及查验完全不受任何影响和限制。冷却风机装在风机箱4顶部抽风,冷却效果更好。由于冷却风机需要长期不间断工作,更换是不可避免的,在上面更换风机无需主回路停电,只要把控制风机的开关关掉即可,非常安全和方便。
模块式可控硅5上的触发极位置由原来的正下方改在两侧后,连接母排2的制作也由原来的折弧度改为直上直下安装,结构更简单,另外接线、查线、维修更容易,安全系数提高。
该控制柜现场安装及检修非常方便,性能更加可靠,能够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非常实用,应用前景看好。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38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