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71425.2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4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林乐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648;H01R12/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孙忠浩 |
地址: | 2153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锁定机构与下壳体一体成型设置的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与系统主机板之间所使用的讯号传输接口,多采用具超高速、低功耗及低电磁辐射特性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器(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ystem)作为讯号传输接口,用以连结一软性排线至电路板上。
传统的电连接器,其主要是利用一排线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端子连接而成,该金属端子一端接触排线的接点,另一端则从绝缘本体一侧露出而与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秉持着精益求精创作发明精神,特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电连接器提出新的设计改善。
实际使用时,传统的电连接器存在部分缺点,由于这种电连接器大部分都采上述排线与金属端子结合的设计方式,排线必须经由金属端子导通再传递至电路板,才能形成电性连接,然而,此种设计因金属端子与排线间的连接方式是通过在线的排线中每一连接线皆需各自与一金属端子连接导通,如此一来往往造成组装困难,且合格率亦难掌控,而金属端子的使用也提升了制造成本,此外,除需藉由金属端子来电性导通排线与电路板连结,也须要靠着金属端子来夹合固定排线,避免排线受力滑移脱落,在利用金属端子来夹合排线的设计时,须要多加考虑金属端子的位置及开口大小形状,以致于在整体电连接器的设计更加复杂。
虽然经过改良,有人采取以电路板取代金属端子而与排线接触的技术,将排线的若干接点直接焊接于电路板上的导接端,形成电性连接,来减少机构中金属端子组件,但是,将接点焊接于电路板的导接部位时,由于接点彼此间的间距很小,焊接过程容易烧及周围绝缘部分,且在焊接精准度上亦不容易维持质量,而在整体机构的电讯传输上,经由排线与外壳搭接的方式,亦无法有效的免除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
由此可见,上述电连接器结构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完美的设计方案,而亟待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电连接器结构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
a)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
b)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据此可供与对接连接器之相互扣合固定与分离,
c)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
d)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壳体中承置本体后端至少设有一个弯折状的套合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锁定机构是由承置本体弯折延伸,使其形成一按压部,按压部的前端延伸设有一锁定部,锁定部上设有锁勾,锁定部与按压部相互连动,承置本体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绝缘本体中插设部的一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插设匹配的插设槽,而另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锁定部的锁勾对应的锁定槽,插设部内侧与承置部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卡合槽,下壳体的凸刺容置于所述的卡合槽中;承置部后端至少设置一个凸出的定位部,定位部与下壳体后端的套合部卡合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与对接部间还设有一突起的止挡部,软性排线的前缘与绝缘本体的止挡部相互止挡。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壳体的承置本体设有朝上延伸的固定部,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固定凹部,上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时,固定部置于固定凹部中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卡合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本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为一平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壳体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壳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电连接器相比,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使用中电器连接性能较好;与焊接方式组装的电连接器相比,可以减小或避免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壳体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14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锁车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 下一篇:一种二合一SIM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