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注行波管体吸收器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70829.X | 申请日: | 2010-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6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江祝苗;余峰;王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J23/30 | 分类号: | H01J23/30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波 吸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真空电子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注行波管体吸收器结构。
背景技术
行波管是一种利用高速电子注与微波信号互作用将电子注的动能转化为微波能量的功率放大器件。行波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几乎所有的卫星通讯都使用行波管作为末级放大器。在大多数雷达系统中都要使用一只或若干只行波管作为产生高频发射脉冲的大功率放大器。此外,在其它设备中行波管还可以用在某些大功率放大器,如正交场放大器的激励级。行波管按慢波结构一般分为螺旋线行波管和耦合腔行波管两大类。
在分析行波放大时,已发现存在4个波,这些波中的一个波以反方向从管子的末端收集极端向电子枪端行进。这个波可以携带从负载或者从输出反射的功率,穿过行波管达到输入端。如果输入端匹配不佳,就会有部分反射信号形成反馈信号。结果将形成振荡或使增益随频率剧烈波动。为了防止增益随频率剧烈变化,行波管的实际增益要被限制在20dB左右,为了提高增益,需要在行波管中实用衰减和切断。在耦合腔行波管中,一般将行波管分成3段或4段,每一个切断的终端用吸收器进行匹配,这样总的增益可以做到30 dB~50dB。在耦合腔行波管中,终端匹配必须耗散的高频功率是可以估计的,因此匹配终端通常采用能在高温工作的陶瓷衰减材料,并与周围的金属材料焊接在一起制作成体吸收器组件,实现所要求的耗散能力。
多注耦合腔行波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行波管,与单注行波管相比,具有工作电压低、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好等优点。它的作用原理是,在一个行波管的慢波系统里使用多个电子注同时与微波信号发生互作用。每个电子注的导流系数都不大,所以可以利用较小的聚焦磁场对这些单独的电子注进行聚焦,但是因为电子注的数量可以做的比较多,所以总的电子注导流系数又比较大。因此,从外观上来看,多注耦合腔行波管采用小的电压和大的电流来获得优良的特性。
单注耦合腔行波管的体吸收器结构有很多形式,但是都不适用于多注耦合腔行波管中,因为多注耦合腔行波管腔体的大部分空间都被电子注通道所占据,因此留给体吸收器的空间就很小,同时,多注行波管单腔的增益和效率都比单注行波管高,因此多注体吸收器需要承受更大的耗散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注行波管体吸收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体吸收器无法满足多注行波管要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注行波管体吸收器结构,包括有吸收器隔片、吸收器铜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隔片包括圆盘状且中心带中心筒的极靴,所述极靴盘面上靠近中心筒对称的两侧位置还分别设置有耦合通孔,所述耦合通孔中填充有铜塞块,所述中心筒中沿轴向设置有多个电子注通道,中心筒两端筒口处分别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中设置有与所述电子注通道一一对应的通孔;所述吸收器铜环包括共中心轴依次连接为一体的三个吸收器陶瓷,以及套在三个吸收器陶瓷外且与吸收器陶瓷连接为一体的铜环,所述吸收器陶瓷均为筒状,三个吸收器陶瓷外径相同,内径依次递减;所述吸收器铜环分别套接在吸收器隔片的极靴中心筒两端并抵顶在极靴盘面上,且吸收器铜环中内径最大的吸收器陶瓷处于最外端。
所述的一种多注行波管体吸收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环内环面上成型有让位齿,铜环套在三个吸收器陶瓷外,铜环的让位齿与吸收器陶瓷的外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体吸收器结构由一个极靴、两个垫片组成的吸收器隔片两边各焊接占据2节耦合腔位置的焊接好的吸收器铜环组成。因为吸收器铜环总共占据了4节耦合腔的位置,所以具有较大的衰减度。吸收器隔片上留有多注电子注通道,为了增加行波管的隔离度,将这些通道的漂移管均进行了加长处理并且用铜塞块堵塞上极靴上的耦合通孔。吸收器陶瓷的外圆进行了金属化处理,并直接与铜环焊接,提高了吸收器铜环的导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剖视图。
图2为吸收器铜环结构侧剖视图。
图3为铜环结构正视图。
图4为吸收器隔片结构侧剖视图。
图5为极靴结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08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