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烧结机支撑支架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54505.7 | 申请日: | 2010-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2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林金柱;梁伯平;陈昭尧;戴玉山;高国顺;张频瑜;王义惠;朱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B21/08 | 分类号: | F27B2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5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烧结 支撑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机。
背景技术:
铁矿石烧结是放在烧结机的台车上在烧结炉内进行。烧结机由内轨、外轨、若干个台车、头部星轮、尾部星轮组成。台车在烧结机上行进转向过程中完成烧结。台车结构为开口向上的框形体,框形体底部结构为四条横向横梁上均布有若干个纵向条,以便抽风机在烧结机下方抽风,使台车透气,矿石才能自上而下燃烧,完成烧结。
烧结过程中,根据温度的高低和其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自上而下将正在烧结的料层分为五带,即:烧结矿带、燃烧熔融带、干燥预热带、水分冷凝带及原始混合料带。
料层单位高度的阻力损失,在燃烧熔融带最大。在燃烧熔融带,由于温度高,有液相生成,液相的产生本身对气流阻力很大。此外,烧结饼荷重作用在燃烧熔融带上会对烧结饼结构的形成,尤其是在下部料层,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烧结过程的进行,燃烧熔融带不断下移,燃烧熔融带所承受的上部烧结饼的荷重也越来越大。在荷重的作用下,燃烧熔融带内软熔矿石的变形加剧,气体的流动通道被堵塞,气体体积受热膨胀,燃烧熔融带温度增高、厚度增大。反过来,温度增高,燃烧熔融带中的铁酸钙熔体和硅酸盐熔体的形成量增加,进一步堵塞气体流动通道,使得料层透气性更加恶化。同时,当液相固结时,受到上部料层的持续压力作用造成烧结成矿带孔隙度下降,阻力增大。因此,除了由不同烧结带本身结构造成的阻力不同外,烧结成矿带烧结饼重力以及抽风负压对料层阻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烧结饼自身重力及抽风负压因素的影响要通过相应的外部技术解决。因此,在烧结机上安装支架支撑,减少烧结成矿带烧结饼自重及抽风负压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改善料层透气性,提高燃烧带的移动速度,从而促进烧结机产量的提高,是一可行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烧结机支撑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设置有四个支撑支架,每个支撑支架为上部梯形板下方连体延展一个矩形板,矩形板两端部设置有开口向外的U形槽,U形槽槽宽大于台车底部横向横梁对应外廓尺寸,两侧U形槽套合在相邻的两根横向横梁上,矩形板垂直于横向横梁;每部台车底部安装固定四个支撑支架,四个支撑支架呈两列平行排列,每列两个支撑支架首尾相贴呈错位纵列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支架支撑烧结法可有效改善烧结料层透气性,烧结负压参数显著降低,料层收缩量减小,料面平整。实施该技术后,生产率可提高5%以上,能源消耗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支撑支架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台车2底部的横向横梁3,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四个支撑支架1,每个支撑支架1为上部梯形板下方连体延展一个矩形板,矩形板两端部设置有开口向外的U形槽,U形槽槽宽大于台车2底部横向横梁3对应外廓尺寸,两侧U形槽套合在相邻的两根横向横梁3上,矩形板垂直于横向横梁3;每部台车2底部安装固定四个支撑支架1,四个支撑支架1呈两列平行排列,每列两个支撑支架1首尾相贴呈错位纵列状。
安装时将支撑支架1下部矩形板从台车2底部相邻两根纵向条之间空腔中斜置插入,使底部U形槽与横向横梁3处于同一水平空间,而后转动支架1使U形槽从侧面套入横向横梁3,两者互为垂直时则安装完毕。
烧结工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支架1在烧结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烧结料层内加热条件严酷,每隔一小时左右升温到1300℃时冷却,一天内要承受数次的高温受热——空气冷却的热循环,而且设置在台车2上的支撑板的顶部温度也在700℃以上,因有烧结饼的自重及烧结用空气的吸引产生的负压负荷,支撑板应有在高温中的强度、耐热疲劳性;烧结过程中支撑板在料层中处于高温的氧化、硫化气体介质中,因此要有耐氧化性、耐硫化腐蚀性;另外,排矿时还要承受从下一台车2排出的烧结矿下落的冲击。因此,支撑支架1必须选择可以承受这种严酷条件的材质。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初步选定材质为耐热铸钢,通过对所用材质中的元素分析,确定了钢中应含有C、Si、Mn、Cr、AL几种元素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45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