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释放和回收的经股动脉径路介入封堵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52106.7 | 申请日: | 2010-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8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赵晓辉;黄岚;宋耀明;覃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释放 回收 动脉 径路 介入 封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行心脏、血管缺损治疗时使用的,可释放和回收的经股动脉径路介入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心脏、血管缺损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目前,通过介入治疗封堵异常缺损已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外科治疗,使大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受益,是现代医学的重大进展。其操作原理是先将输送鞘跨过缺损处,将与输送杆连接的封堵伞沿输送鞘送到缺损部位,释放封堵伞封闭缺损部位。但目前该方法存在2个关键技术缺陷:1.输送杆有一定硬度,影响对封堵伞释放后的效果观察;2. 封堵伞释放后如果位置不佳、移位、大小不合适、血流动力学紊乱加重、严重溶血时,不能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回收,只能通过外科开胸取出封堵伞,创伤大、容易出现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痛苦与负担。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种经股动脉径路可释放并能够回收的介入封堵装置。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可释放和回收的经股动脉径路介入封堵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释放和回收的经股动脉径路介入封堵装置,其具有输送鞘输送杆和可弹性收缩的封堵伞,所述可弹性收缩的封堵伞收缩后置于输送鞘内,可弹性收缩的封堵伞的后端通过螺纹与输送杆的前端旋接,由输送杆推动沿输送鞘向前输送,并在被推出输送鞘后弹性释放;其特征在于:在封堵伞尾端设计有一挂钩,在输送杆内设计有两个穿线孔贯穿头端及末端,另设计一回收线,所述回收线的两端头分别由输送杆前端的穿线孔向输送杆的末端同向穿出,并由其在输送杆的前端形成的环套与封堵伞的挂钩挂接,通过牵拉连接封堵伞尾端的挂钩的回收线,可将封堵伞拉入输送鞘内进行回收。
以上结构改进,使封堵伞通过回收线与输送杆相连,可以更好观察封堵伞释放后情况,如果需要重新定位,可牵拉回收线使封堵伞回收入输送鞘,撤出体外后重新将送输送杆与封堵伞旋转连接,再次行介入封堵。本实用新型能实现经股动脉径路介入封堵伞的回收,为一次性使用器械。
本发明由于以上结构改进而产生的技术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1.由于释放后仅回收线与封堵伞相连,不会施力于封堵伞,可以达到最佳的在体评价效果;
2. 封堵伞释放后如果位置不佳、移位、大小不合适,可立即回收再次释放;
3. 复杂心血管缺损性疾病是目前心脏病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手术方式选择困难、效果难以预测。而该装置释放后可以短时间(24小时内)在体留置,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回收、分期释放、阶段治疗);
4.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多为儿童,开胸手术不仅对儿童机体创伤大、难以重复手术、并发症多、费用高,还会遗留较大的伤疤,同时对患儿家庭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本装置最大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胸手术,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充分拓展了心血管缺损性疾病微创介入手术的治疗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释放状态);
图中:1-封堵伞;2-输送杆;3-输送鞘;4-挂钩;5-外螺纹;6-穿线孔;7-回收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中的可释放和回收的经股动脉径路介入封堵装置包括可弹性收缩及释放的封堵伞1、输送杆2、输送鞘3及回收线7,其中封堵伞1尾端表面有外螺纹5,输送杆2前端1cm为中空,内壁为螺纹状,封堵伞1尾端插入输送杆2的前端后顺向旋转连接为一整体。封堵伞1弹性收缩后可通过输送杆2于输送鞘3内进行输送,利用输送杆2将封堵伞1由输送鞘3前端推出后可使封堵伞弹性释放,固定于缺损部位,确定位置正确后逆向旋转输送杆2使其与封堵伞1分离(此时封堵伞1被组织卡住不会随输送杆2旋转而旋转)。进一步,在封堵伞1尾端设计有一挂钩4,在输送杆2内具有两个前后贯穿的穿线孔6,回收线7的两端头分别由穿线孔6向输送杆2的末端同向穿出,并在输送杆2的前端形成能与封堵伞1的挂钩4挂接的环套。当发现封堵伞弹性释放后位置不正确时,可通过回收线7牵拉封堵伞1尾端的挂钩4将封堵伞拉入输送鞘3内进行回收。
本封堵装置的封堵伞1为钛合金弹性双伞体结构,其中大伞位于压力高的缺损侧,小伞位于压力低的缺损侧,利用压力与组织弹性固定伞体。
使用方法:将输送杆2前端的回收线7的环套挂在封堵伞1尾端的挂钩4上,再顺向旋转封堵伞1与输送杆2连接,然后置于输送鞘3内,由输送鞘3运载在股动脉径路中移动。到达正确位置后通过输送杆2将封堵伞1推出使其弹性释放,然后逆向旋转输送杆2脱离封堵伞1。如果需要回收,则牵拉回收线7使封堵伞1回收入输送鞘3,撤出体外后重新连接输送杆2与封堵伞1,再次体内封堵。如果封堵正确后,仅需要将回收线7抽出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21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