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硅粉干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51692.3 | 申请日: | 201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9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斌;秦永红;王良珣;赵建桥;张丽娜;王国正;王市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3/107 | 分类号: | C01B33/107;F26B17/10;F26B2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59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三氯氢硅生产的硅粉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三氯氢硅产品一般由金属硅粉和氯化氢气体在合成炉内反应生成,因三氯氢硅产品遇水极易发生反应,要求所用原料硅粉和氯化氢气体必须相对干燥。硅粉一般用帆布袋包装,一袋一吨,硅粉粒度一般在40~160目之间,在空气中暴露时,其表面易吸收一定的水份,使用前需要通过干燥装置进行干燥,干燥后一般要求其水份含量小于200ppm。
目前,硅粉干燥大多采用夹套式干燥器。干燥器夹套通入蒸汽、热水或热油进行加热,边通过夹套加热边向干燥器内部吹氮气,氮气从干燥器底部吹入,且控制氮气压力5~10Kpa,流动的热氮气把硅粉表面的水份带走,再通过尾气总管排往淋洗塔。干燥时每批加入的硅粉量约1000千克,每批加热干燥时间3~4小时左右。加热干燥后的硅粉放入硅粉计量槽中储备,供合成炉使用。这种干燥方式存在的问题是:1、硅粉干燥器干燥时引入新的热能,造成热能大量浪费;2、干燥时氮气不间断通入,由于硅粉粒度在40~160目之间,氮气从干燥器顶部排出时会夹带部分硅粉颗粒,原工艺是干燥氮气排入尾气支管,再排入尾气总管,随所有尾气排入淋洗塔被吸收,时间长了尾气总管被硅粉完全堵塞,影响其它尾气的排出,最终影响生产,被迫停车检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硅粉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硅粉干燥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料仓、与所述进料仓相连的干燥器、与所述干燥器相连的沉降器、以及与所述沉降器相连的回收罐,所述的回收罐和干燥器相连。
进一步,所述干燥器为导热油夹套式干燥器,其导热油管与合成炉导热油室相连。
进一步,所述回收罐上部设置氮气补压管和平衡压力管,回收罐下部设置一个吹堵管。
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增加沉降器避免了硅粉堵塞管道,减少了管道清理次数,提高了管道使用寿命。
2、通过沉降器沉积下来的硅粉又重新回收进硅粉干燥器,减少了硅粉浪费。
3、干燥器夹套采用合成炉导热油加热,节能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进料仓1,沉降器2,回收罐3,干燥器4,计量罐5,合成炉6,吹堵管7,氮气补压管8,平衡压力管9,干燥氮气管10,导热油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硅粉干燥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料仓1、与所述进料仓1相连的干燥器4、与所述干燥器4相连的沉降器2、以及与所述沉降器2相连的回收罐3,所述的回收罐3和干燥器4相连,所述回收罐3上部设置氮气补压管8和平衡压力管9,所述干燥器下部设置一干燥氮气管10。
为了利用合成中的废热,所述干燥器4为导热油夹套式干燥器,其导热油管11与合成炉6导热油室相连。
为了防止回收罐3的出口堵塞,在回收罐3的出口上部设置一个吹堵管7。
进料仓1内的原料硅粉,进入干燥器4内,干燥器4夹套内通入合成炉6导热油加热硅粉,干燥氮气管10向干燥器4内部通入热氮气,氮气携带水汽和少量硅粉进入沉降器2,硅粉被沉降后进入回收罐3,氮气补压管8对回收罐3充压,将硅粉放入干燥器4,吹堵管7用于防止硅粉堵塞管道,硅粉回收结束后,平衡压力管9将回收罐3压力泄至常压,利于沉降器内硅粉再次进入。干燥后的硅粉从干燥器4内进入计量罐5,最后进入合成炉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16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