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48977.1 | 申请日: | 201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2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孙岩;姜林;刘亮;管云祥;朱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77 | 分类号: | B60K15/07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燃油 油气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的燃油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燃油箱的工作排气通路主要是通过燃油箱→翻转阀门→碳罐→发动机,油箱中富含油蒸汽的混合气体通过翻转阀门及油箱接口进入碳罐中,碳罐中充满了碳粉,混合气体中的油蒸汽被碳罐中的碳粉吸收,从而使混合气体被净化,被净化的气体从大气接口排放到大气中。
这种设计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燃油的挥发性形成压力以及车辆行驶时燃油晃荡导致油箱的液态燃油经由翻转阀门进入到碳罐,导致碳罐失效,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能够防止液态燃油进入碳罐。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底盒和盖板,所述盖板焊接在所述底盒的上端口形成一个封闭腔体,所述底盒的不同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底盒的侧壁外分别焊接有与所述进气孔相通的燃油箱排气接口及与所述排气孔相通的碳罐接口,所述封闭腔体内设有防溢出模块,所述防溢出模块的周边封闭,其一端罩在所述进气孔上且与所述进气孔相通,另一端设有透气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透气口可以满足正常的燃油蒸汽的通行;由于晃荡从汽车燃油箱溢出的燃油,从进气孔首先进入防溢出模块,由于防溢出模块的周边封闭,燃油不会轻易地从防溢出模块中继续溢出,而最多只能从其透气口少量溢出;由于从防溢出模块的透气口进入封闭腔体的液体燃油很少,封闭腔体内可能出现燃油液位很低且积存在底盒的底壁上,很难进入位置稍高的排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防溢出模块的透气口位于所述封闭腔体的中心部位。由于燃油在晃荡时,位于中心部位的液面高度始终低于周边侧壁可能到达的液面高度,因此透气口设在封闭腔体的中心部位,有利于减少液体燃油的溢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闭腔体中在所述排气孔与所述防溢出模块的透气口之间设有多道相互交错的格栅,各所述格栅之间形成曲折的迷宫式流道。多道相互交错的格栅形成的迷宫式流道,有利于阻碍液体燃油的前进,而不会影响气体的通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2出掉顶盖后的剖视图。
图中:1底盒、2盖板、3燃油箱排气接口、4碳罐接口、5防溢出模块、5a透气口、6第一格栅、7第二格栅、8第三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底盒1和盖板2,盖板2焊接在底盒1的上端口形成一个封闭腔体,底盒1的不同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底盒1的侧壁外分别焊接有与进气孔相通的燃油箱排气接口3及与排气孔相通的碳罐接口4,封闭腔体内设有防溢出模块5,防溢出模块5的周边封闭,其一端罩在进气孔上且与进气孔相通,另一端设有透气口5a,透气口5a最好位于封闭腔体的中心部位。封闭腔体中在排气孔与防溢出模块5的透气口5a之间设有多道相互交错的格栅,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格栅6、第二格栅7及第三格栅8,第一格栅6、第二格栅7及第三格栅8之间形成曲折的迷宫式流道。
汽车在行进时,透气口5a可以满足正常的燃油蒸汽的通行。由于晃荡从汽车燃油箱溢出的燃油,从进气孔首先进入防溢出模块5,由于防溢出模块5的周边封闭,燃油不会轻易地从防溢出模块5中继续溢出,而最多只能从其透气口5a少量溢出;由于从防溢出模块5的透气口5a进入封闭腔体的液体燃油很少,封闭腔体内可能出现燃油液位很低且积存在底盒1的底壁上,再加上迷宫式流道的阻碍,液态燃油不会进入排气孔。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89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