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车门窗框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48521.5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3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雷雨成;韩丽;孙伟绪;蒋莲花;周伟;焦熙印;李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00 | 分类号: | E06B5/00;E06B3/12;E06B7/22;B60J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洁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门 窗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领域,特别涉及车门结构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车辆车门窗框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轿车车型的生产工艺中,车门窗框一般采用整体式,即车门外板和车门窗框同时成型。使得车门外板尺寸偏大,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料较多,同时增大模具尺寸,增加了制造成本。另外,传统的车门窗框重量较重,增加了车身整体的重量,行驶中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不利于节能环保。
而车身轻量化为作为车身发展的大趋势,减少成本是各大汽车厂家的共同追求。铝合金作为轻量化材料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车身设计中,采用新材料的同时,必然会对已有产品、结构造成影响,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无需与车门外板整体成型,且结构简单,所使用材料轻便,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更节约能源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具有如下构成:
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所述的窗框结构包括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横梁,所述的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横梁之间通过焊接层固定连接。
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所述的上窗框为铝合金上窗框,所述的后窗框为铝合金后窗框,所述的窗框横梁为铝合金窗框横梁。
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所述的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横梁均具有密封条嵌槽。
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所述的密封条嵌槽中嵌合设置有通用车门窗框密封条。
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所述的窗框结构通过连接螺栓与车辆车门相连接。
采用了该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由于其由独立成型的铝合金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相互固定连接而成,使得其在制造过程中无需与车门外板整体成型,所需生产模具尺寸较小,生产成本较低,且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的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均为铝合金制成,因此其重量更轻,进而减轻了车身整体重量,减少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上窗框与密封条嵌合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后窗框与密封条嵌合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窗框横梁与密封条嵌合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车辆车门窗框结构包括铝合金制成的上窗框1、后窗框2和窗框横梁3,所述的上窗框1、后窗框2和窗框横梁3之间通过焊接层(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所述的窗框结构通过连接螺栓4与车辆车门5相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中的上窗框1、后窗框2和窗框横梁3均具有密封条嵌槽6。所述的密封条嵌槽6中嵌合设置有通用车门窗框密封条7。
在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车门窗框结构分为上窗框、后窗框、窗框横梁三部分,三部分均由新材料铝合金制成,且三部分之间除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外,还可部分采用螺栓连接。窗框与车身连接采用螺栓方式连接。采用本车门窗框结构,能减少车身重量(车门窗框重量减少50%以上),降低油耗,节能环保。且该车门窗框结构可与既有密封条产品有很好配合,无需开发新密封条产品即可满足密封要求,不会增加研发和生产成本。
采用了该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由于其由独立成型的铝合金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相互固定连接而成,使得其在制造过程中无需与车门外板整体成型,所需生产模具尺寸较小,生产成本较低,且该车辆车门窗框结构的上窗框、后窗框和窗框均为铝合金制成,因此其重量更轻,进而减轻了车身整体重量,减少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85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