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及其制冷剂导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47521.3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5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高强;李艳星;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2 | 分类号: | F28F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及其 制冷剂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用制冷剂导流管。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制冷剂导流管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也称为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一种比较典型的换热器1通常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集流管11(图1中仅示出一侧集流管11),集流管11之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换热管12,换热管12之间间隔设置散热翘片,换热管12的两端连通两侧的集流管11,制冷剂由一侧的集流管11进入换热管12内,从而实现热交换的过程。
为了保证换热器1的制冷剂在各换热管12内分配均匀,一般会在集流管11内插入一根制冷剂导流管13,该导流管13插入到集流管11的底部,同时导流管13上沿程间隔一定距离设有开孔131,导流管13的端部密封,导流管13上的每一个开孔131负责相应区域内换热管12的制冷剂分配或收集,制冷剂就可以通过这些开孔131均匀地分配道各换热管12内再流通,或者均匀地将换热管12内流出的制冷剂收集道导流管13内再流出换热器,即开孔131作为制冷剂流入或流出导流管的通道。
在加工以开孔131作为制冷剂通道的导流管13时,通常在导流管13管体的表面直接加工冲孔,在微通道换热器中,导流管13的内侧直径较小,作为分配管时,导流管13的直径则更小,在10mm左右下,因此,在导流管13管体的弧面上直接加工出开孔131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加工效率低下、成本较高;而且管体上开孔131的内侧会残留有金属毛刺、金属屑等,由于管径细小,这些内部的金属毛刺和金属屑难以去除,在系统运行中可能堵塞开孔131,造成制冷剂分配不均,甚至游离的金属屑会堵塞节流机构阀芯,造成系统故障。
因此,如何使制冷剂导流管上开孔的加工更为便利,消除管体上开孔内侧的毛刺和废屑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的制冷剂导流管,该导流管的加工工艺简单,且容易实现清理工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制冷剂导流管的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制冷剂导流管,包括管体和贯通所述管体的管壁的通道,所述管体为由单片条形板材沿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卷所形成的管体。
优选地,所述管体为由所述单片条形板材通过其长度方向的侧边卷接形成的管体,所述管体上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管体上卷接部分以外的位置,所述通孔形成所述通道。
优选地,所述管体上具有至少两个沿宽度方向分布的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管体为由所述条形板材的侧边沿所述条形板材的表面贴合形成的管体,所述管体的至少一个贴合侧边具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另一所述贴合侧边,所述通道为所述凹槽与另一所述贴合侧边形成的第一孔道。
优选地,管体的两个所述贴合侧边均具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凹槽,两所述贴合侧边的两所述凹槽的槽口相对,所述通道为两所述凹槽形成的第二孔道。
优选地,沿管体轴向分布的所述通道之间的间距渐变。
优选地,所述管体上对卷的侧边之间具有缝隙,所述通道为所述缝隙。
优选地,所述缝隙的宽度沿管体的轴向渐变。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截面面积沿管体的轴向渐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冷剂导流管的管体为由单片条形板材沿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卷所形成的管体,则导流管的通道可以在管体形成之前或形成的过程中加工,避免了直接在管体上加工通道,使工序更加简便。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体为由所述条形板材的侧边沿所述条形板材的表面贴合形成的管体,所述管体的至少一个贴合侧边具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另一所述贴合侧边,所述凹槽与另一所述贴合侧边形成所述通道。此实施方式中导流管的通道由管体上的侧边直接贴合形成,工序简便,凹槽贴合形成的通道不容易产生毛刺、金属屑等物体,清理工序简单,因此,可以形成较为通畅的通道;而且通道呈扁平状,则此通道开口的尺寸易于精确控制,从而便于对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此外,加工该通道时,可供固合的部分为条形板材的表面部分,面积较大,无论采取铆接、焊接或其他固合方式,固合工序均容易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7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