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46130.X | 申请日: | 2010-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38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盈润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1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沉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沉淀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是向待处理废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水解产物压缩胶体颗粒的扩散层,达到胶粒脱稳而相互聚结,或通过混凝剂的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高聚物的强烈吸附桥架作用,使胶粒被吸附粘结,在絮粒形成过程中,不但能吸附悬浮颗粒,还能吸附一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粒在一定的沉淀条件下从水体中分离、沉降出来。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絮凝和沉淀,目前的混凝沉淀反应通常是在两个独立的反应器中进行,基建成本高。因此,设计一种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从而简化工序,节约成本,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从而简化工序,节约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它包括箱体,箱体底部设置支脚;箱体分为上部的搅拌池与下部的沉淀池两部分,沉淀池侧壁设置排泥管,搅拌池侧壁上部设置出水管;搅拌池内设置反应室,反应室外侧设置中心布水管,反应室顶部设置减速机,减速机连接反应室内的搅拌轴,搅拌轴前端设置搅拌叶轮,反应室的侧壁上设置进水管与反应室排空管,进水管设置在反应室排空管上方。
上述的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其沉淀池分为八个锥形室,锥形室底部侧壁设有排泥管。
上述的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其出水管后部深入到搅拌池内,且出水管后部设置出水槽,出水槽侧壁上设置锯齿板。
上述的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其锯齿板内壁设有橡胶止水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能够顺次进行絮凝和沉淀两个步骤,整合了原有两个反应装置的结构与功能。将混凝搅拌池与沉淀池合建,污水与混凝剂在混凝搅拌池里充分混合后,沿着中心进水管,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四格,每格设有排泥管进行排泥,澄清水通过出水槽均匀布水后经出水管排出。一方面简化了工序,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便于操作与维护,混凝沉淀的反应效果较好,更好的满足污水处理实际生产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图3是图1中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体式混凝沉淀装置,选用Q235碳钢制作箱体4,箱体4底部设置支脚2;箱体4分为上部的搅拌池41与下部的沉淀池42两部分,沉淀池42分为八个锥形室43,锥形室43底部侧壁设置排泥管30,搅拌池41侧壁上部设置出水管26;出水管26后部深入到搅拌池41内部,且出水管26后部设置出水槽25,出水槽25侧壁上设置锯齿板23,锯齿23内壁设有橡胶止水板24。搅拌池41内设置反应室6,反应室6外侧设置中心布水管34,反应室6顶部设置减速机16,减速机16连接反应室6内的搅拌轴8,搅拌轴8前端设置搅拌叶轮7,反应室6的侧壁上设置进水管9与反应室排空管5,进水管9设置在反应室排空管5上方。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盈润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盈润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61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