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架端部吸能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45266.9 | 申请日: | 201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7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姜士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08 | 分类号: | B61F1/08;B61F19/04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架 端部吸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底架端部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现国内、国际运行的铁路客车车体强度作为衡量车辆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被业界接受,UIC566、EN12663、TB1335等作为保证车体强度的标准被广泛应用,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将车体做得更强是设计人员努力方向。但设计者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当多辆结构如此之强的车辆联挂在形成一个编组,发生碰撞时最新接触的端部由于没有任何吸能结构和装置,强大碰撞能量只能沿着车体向客室传递,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
现有车辆主要是通过联挂的车钩本身自带的液压、橡胶、弹性胶泥缓冲器,来实现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产生的能力吸收和释放,保证车辆的舒适、平稳运行。而对于使用链子钩的车辆只能通过在底架端部增加侧缓冲器来解决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通过车钩及缓冲器的吸能曲线,显而易见能量吸收和释放仅能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引起的较小的缓冲,而一旦发生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将直接导致车钩损坏,进而导致联挂的车体直接发生碰撞,而没有起到保护车体及车内乘客人身安全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碰撞能量的吸能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架端部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框架、吸能箱和吸能材料,吸能箱固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箱体、碰撞柱、防爬板、导轨、定位销组成,碰撞柱通过螺栓与箱体连接,防 爬板和导轨通过焊接与箱体形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装配时将吸能箱和吸能材料按顺序装入带有滑槽的车体内,车体和吸能箱之间为吸能材料,在装配完毕后吸能箱通过定位销与车体进行固定。当两车辆发生碰撞时固定吸能箱的定位销被剪切力剪断,吸能箱通过导轨沿着车体内滑槽将载荷施加给吸能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将吸能块压溃的过程中,能量得到释放,从而,起到保护车体和乘客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吸能框架1、吸能箱和铝蜂窝吸能块8,吸能箱固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箱体4、碰撞柱7、防爬板3、导轨5、定位销6组成,碰撞柱通过螺栓9与箱体连接,防爬板和导轨通过焊接与箱体形成一体。
装配时,将吸能箱和铝蜂窝吸能块按顺序装入带有滑槽的车体2内,车体和吸能箱之间为铝蜂窝吸能块,在装配完毕后吸能箱通过定位销与车体进行固定。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两车辆端部防爬板通过凸凹的沟槽相互咬合,从而防止车辆起拱和叠加,使载荷的传递方向只能沿着车体纵向传递。在发生碰撞时在底架端部吸能框架上用于固定吸能箱组成定位销被巨大的剪切力剪断,吸能箱组成通过导轨沿着车体内的滑槽将载荷施加给铝蜂窝吸能块,在载荷将吸能块压溃的过程中,能量得到释放,从而保护车体的完整性,避免乘客的人身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52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水线零件运送车
- 下一篇:一种机车司机室内用脚踏板取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