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43408.8 | 申请日: | 2010-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7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郭杭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陈红 |
| 地址: | 31002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容器 气压 试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主要用于大型空分上下塔、制冷热交换器、储罐等压力容器的气压试验,属于大型空气分离、制冷容器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压力试验是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在空气分离和制冷行业中,大型空分上下塔、制冷热交换器、储罐等压力容器由于受产品的材质及结构的限制,只能采用气压试验进行测试。
众所周知,容器气压试验所储存的能量远大于液压试验所储存的能量,在气压试验过程中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及爆炸碎片,不仅会直接伤害到人体,还会造成生产厂房倒塌、破损,危害极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分离、制冷行业的高速发展,其产品规格及产量不断再创新高,大型空分上下塔、制冷热交换器、储罐的气压试验次数越来越频繁,目前还没有能够有效抑制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容易,投入成本低,能够有效防治压力容器气压试验冲击波及爆炸碎片的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包括照明系统、压缩空气供应系统和计算机控制试压系统,其特点在于:还包括试验舱体、排空阀接口、快开端盖、试验舱平台、试验舱后端盖和摄像系统,所述排空阀接口安装在试验舱体的顶部,所述试验舱平台安装在试验舱体中,所述快开端盖和试验舱后端盖分别安装在试验舱体的两端,所述摄像系统、照明系统、压缩空气供应系统和计算机控制试压系统均安装在试验舱体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试验舱体包括内舱护板、紧固螺丝和舱体外壳板,所述内舱护板通过紧固螺丝固定在舱体外壳板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翻转桥,所述翻转桥连接在试验舱平台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摄像系统安装在试验舱体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将支撑在有轨平板车上的受试压力容器从试验抑爆装置的一端通过地面轨道进入试验舱体,由操作工完成气压试验管路系统快速连接后,关上快开端盖,启动气压试验系统,即可通过人工遥控操作,实现气压试验的升压操作,到指定试验压力后,按规定时间停留待检,再降压后,开启快开端盖,由操作人员完成气压试验的其他检查项目。
以¢2.4×17.8m的1万m3/h空分下塔气压试验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作如下说明:首先,试验舱体可安装于车间地平面以上,试验厂房及场地缩小一半以上;施工建造简易,且造价降低。1万m3/h空分下塔气压试验,采用常规试验方式时,需16.8m以上的安全隔离操作距离,而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隔离操作距离为1m,整体操作高度降低了15.8m,既减少占用空间,又能降低30%~38%的总造价。
其次,工件进出试验舱体的操作方式更为简单,且进出时间短。15m长的1万m3/h空分下塔到车间外试验室的时间为5分钟,而本实用新型的工件进试验舱时间为2秒,操作时间缩短了60%。
最后,工件进、出试验舱体的操作及维修保养更方便,操作条件和劳动安全环境大为改善。试验舱体作试验工作时,操作人员可清晰地观察到试验舱内的状况,以便检查安全操作,从而避免试验遗漏。并且,试验舱体进行维修或保养,十分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特别适用于1万m3/h以下的空分上、下塔气压试验、制冷热交换器、储罐等类压力容器的出厂气压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的压力容器气压试验抑爆装置包括试验舱体2、排空阀接口3、快开端盖4、翻转桥5、试验舱平台6、试验舱后端盖7、摄像系统12、照明系统、压缩空气供应系统和计算机控制试压系统,其中试验舱平台6为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未经中国联合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34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